(一)衣
古代民间衣着俭朴, 式样近于中原, 长袖宽脚, 阔摆肥腰, 服色以蓝、灰白、黑为主。近代以来变化很快。清末、民国时期, 平民男子上衣较肥大, 老人上衣较长, 最长者可过膝。式样大致分为大襟式和对襟式两类。对襟式多为短褂, 胸前对开, 或钉口, 或扣 结, 扣多少不等。大襟式多成袍状。裤子腰肥、腿粗。东部爱在夹裤外套一条有腿无裆的棉套裤, 俗称“叉裤”。妇女上衣一般为大襟右桂式, 下着大腰裤, 中老年妇女则多扎裤脚, 城镇女子穿长裙较多。春、夏、秋衣着较单, 冬季穿棉袍的不多, 穿棉裤者更少。农忙季节, 男子多穿短裤, 光着的上身搭条1尺宽、3尺长的手巾, 或披块1 方米左右的拨单, 既可作汗巾 , 又可作垫肩。官宦绅商穿着讲究, 长衫马褂为日常主要衣着, 冬季穿棉袍, 外加坎肩或“八团”(即8个碗口大小的团花)马褂, 以显示富贵之气。冬穿袭衣、皮袄。女性中穿短8寸旗袍者为数不少, 领口多饰以各色金属花。民国中后期, 城镇流行中山服, 潢川、信阳等较大城镇中, 穿西服、打领带者渐多, 女子穿旗袍更为普遍。
建国初期, 男子通常着中山装、军干服, 女工作人员穿列宁服, 农村女子多为对襟花褂, 大襟褂限于中老年妇女。50年代后期, 学生装、工作服比较流行。女子穿裙者普遍。“文化大革命”时期, 不论男女, 均以着草绿色军服为人时。改革开放以来, 穿着趋向时装化、流行化、性别化。夏季男子服装变化主要在上衣, 除长袖、短袖衬衣外, 有的直接穿汗衫、港衫, 薄而凉, 有的呈半透明状; 下着筒裤、牛仔裤或西式裤头、运动裤头。衬衣除普通样式外又有猎装式、制服式, 并印有各色图案, 还有隐条、隐格等。色调以浅淡为主。夏季女子服装花色品种繁多, 尤其是青年女子所穿衬衣, 往往通过领口(圆领、翻领、装饰领、无领等)、肩部(平肩、顶肩、泡泡肩等)、袖脾(长短袖、中袖、蝙蝠袖等)和饰花(平花、暗花、立体绣花)等变化显示特色。连衣裙成为主要裙式, 还有西装裙、旗袍裙、超短裙等。许多女子喜爱服装镶色边, 添加装饰扣、装饰缝、装饰带。着裤除筒裤外, 又有牛仔裤、骑士裤、健美裤等。春、秋季城镇男女青年又时兴膨体纱、毛线衣外穿。男装流行宽肩松腰, 女装流行宽肩, 但下部贴合, 形成 “T”字形。冬季大衣由黄、蓝色棉质, 趋向穿毛呢、人造毛、袭皮大衣, 皮毛夹克、滑雪衫、羽绒服、风衣等时装在城市极为流行。中老年妇女大都穿驼毛或丝棉做填充料的缎子袄。此外, 淮河以南山区农村, 人们冬季衣着重单轻棉, 习惯穿夹衣夹裤。年不过50岁的人穿皮、毛、袭衣者, 常会被人讥为未老先衰。
(二)鞋
清末民国时期, 民间普遍穿草、布鞋。布鞋有软帮、硬帮, 面黑色, 略呈椭圆形的口。农村男人的布鞋只在喜庆、节目或走亲戚时穿, 平时穿草鞋。女子一般穿布鞋, 常用黑、蓝色以及各种花布, 深色鞋面上绣以花卉。阴雨季节穿油鞋(布鞋上刷层桐油以防雨, 鞋底钉泡子钉)、泥履、板底鞋等。穿袜子的人不普遍, 常着的有棉线袜、白布袜、手工机织的细线袜。建国后, 解放式胶鞋成为四季常用鞋式, 至今仍为农村常用鞋。其次是布鞋, 穿草鞋、泥履、油鞋者罕见, 女子穿绣花鞋者也不多。70年代前穿皮鞋被视为“气派”,80年代后成为常用鞋, 中老年人偏爱因头皮鞋, 男青年以“三接头”、“火箭头”等前尖式为主, 鞋形较窄, 以中、低跟为多。女式皮鞋样式更多, 突出俏和秀, 有棕、红、白、黄、暗红各色, 式样由平跟、坡跟发展到低、中、高跟。皮鞋的材质一改过去宅皮天下, 另有猪、羊皮及人造革和仿猪、羊皮等。凉鞋已由单一的塑料凉鞋发展到泡沫、仿皮、合成革、皮凉鞋多种多样, 布鞋由单一的布面布底发展到呢绒、绸缎面胶底和软塑底, 近两年穿运动鞋、旅游鞋的不断增多。棉线袜除农村少数人穿外, 城镇偶有所见, 一般春、秋、冬季穿 尼龙袜、弹力袜、丝棉袜, 夏季穿丝袜, 女子着裙者, 有的配以长及大腿前丝袜。
(三)帽
清末民国时期, 士儒乡绅多戴毡帽、六瓣瓜皮帽、圆沿礼帽, 贫民戴冠者少,多以帽垫、线帽御风寒。线帽如同布袋, 长及颈项, 中露两眼, 俗称“麻胡帽”。妇女以围巾或黑丝手帕裹头, 年老者戴黑色平绒帽, 既保暖又挡风。帽色以黑、灰、老蓝居多。建国后流行草绿色解放帽, 间有少许呢子帽, 工人多戴鸭舌帽, 年老妇女爱戴绒帽, 年青农民爱用布巾、手巾裹头。近年来, 人们讲究冠戴。冬季男性戴棉、毛呢、羽绒帽, 女性戴绒线、膨体纱毛线编织、钩制的小帽, 颜色繁多, 式样别致。夏季, 城镇中戴草帽者少见, 太阳帽在青年中很普及, 变化也快。帽顶己由全顶改为缺顶, 再转为无顶, 帽沿由圆到扁, 再到帽舌, 有的帽舌长及二三寸, 色彩有白、黄、蓝、红等。帽圈有塑料片条、网眼纱、涤纶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