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信阳

岁时习俗

2011-12-05 10:48:45 来源:作者: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日,鸡鸣即起,穿着新衣,开门迎神。早饭吃水饺或挂面,少数地方吃元宵。新县家家煮鸡蛋,谓之元宝。饭后亲邻族里相贺拜年,历时很长,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十六以后称拜晚年,二月初二送年始告结束。拜年次序先长辈,后平辈。民间有“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惯。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新县南部初三只给岳父母拜年,不到其他人家。亲戚间拜年要携带烟酒、糖果之类礼品。拜年客到后,主人煮一碗荷包蛋招待,或以鸡、猪肉垫底的糍粑,正月十五前后拜年吃元宵,到中午时再以酒宴相待。新女婿拜年,所带礼物丰厚,岳父酒宴也十分隆重,菜肴“配套成龙”。儿孙辈给长辈拜年,长辈须赠以压岁钱。建国后,拜年礼有变化。农村中保留不少旧习惯。城镇机关单位同事间到家说声“新年好”,以烟、果、瓜子相待,寒暄片刻即走。近年来,组织大型团拜活动,免去不必要由繁琐。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之说。早餐抢早,多吃汤圆,象征早种早收。天黑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在农村,人们在晚饭后要送灯到坟地,自家的每一坟头插一灯。邻居们聚会玩灯、观灯、舞狮、玩龙、放焰火。有的地方从十三晚上即已开始,从试灯、正灯到散灯,前后数日,有的甚至玩到二月初二。山区农家,十五夜晚用面做成鸡、鸭、鹅、猪,棉桃、麦垛等各种形制的面灯,入夜后分别置于大门口、牛栏、猪圈、鸡圈等处,象征新的一年六畜兴旺。新县、光山有“玩十五、逛十六”的习俗,十六日早,男女老幼穿新衣,到野外郊游踏青。还传说正月十六日是老鼠嫁女日,因此这天人们提早就寝,以免“人吵鼠一夜,鼠吵人—年”。近年来,信阳市举办灯展,一些县城组织灯火游艺会,形制各异的灯具排列街道两侧,五光十色,争相斗妍。

 清明节:三月初(公历4月5日前后)。是日,家家早起,折柳枝插于门首,男女也身戴柳枝,民间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人们郊游、踏青,到先祖坟地烧纸祭拜,除草培土。新县农村有的宗族于此日集族人于祠堂祭祖,谓之清明祖。目前,插柳习惯已不多见,扫墓围坟仍很盛行。学生至烈士陵园献花圈,举行红领巾和团队活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西部县市的人通常以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节庆活动主要在小端午。是日,天初明捉绞在一起的蟾蜍、赤练蛇和蜈蚣,用以制药疗毒疮。早晨吃粽子、茶蛋、油饼、糖糕等。粽子以糯米为主料,杂以枣、栗、豆、花生,多以竹叶裹成三角形,常蘸糖食之。习饮雄黄酒,并以酒涂抹面部及露于衣外的其它部位,还洒酒于地,以灭菌驱虫。小孩系五色彩丝于手臂,并挂香袋和老虎素,据说可除毒避邪。有的向小孩耳朵滴雄黄酒,使其不染瘟疫。“端午不插艾,死后变老癞”,门窗上插苦艾和菖蒲,以后晒干制成艾绒,用以灸火除病。上午,潢河、淮河等大河中龙舟竞渡,作送瘟神游戏。正午入园林深处,取露水为仙药水,用以擦眼。据说可预防眼病。未婚妻在此日走婆家,新娘子回娘家。潢川有制作手工艺品——“胖娃娃”传统。“胖娃娃”形态各异,佩带在孩子身上,象征吉祥如意。用丝绸下脚料,通过画样、剪板、贴面、拼装、彩画几道工序制成。据说源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深受儿童欢迎。建国后,饮雄黄酒、配香袋和老虎素等俗已不多见,食粽、采艾成为端午节的主要标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中午或晚上合家欢宴,吃糯米饭、汤圆等。晚饭后明月东升时,千家万户便于庭院中、楼台上,摆上水果、月饼等,赏月谈趣。有些地方农村青年多乘月夜“摸秋”、玩火把。淮滨等地还喜用稻草编成长鞭,在月下挥舞,表达秋收的欢乐。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在二十四日的),又称灶神节、祭灶节,潢川人称“过豆腐年”。此日,宰杀老启明公鸡,吃糯米年糕、糍粑、豆腐等。也有的以麦芽加糯米熬制灶糖供灶王爷,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建国后供奉灶王之习渐除,部分人家仍保留食糯米干饭、豆腐及放炮之俗。

 二十四过小年:自古以来,腊月二十三日祀灶过小年,然而息县长凌、关店、临河商人家庭。却于二十四祀灶过小年。据传说其主要原因是腊月二十三日,即届于小年又临近大年,是生意的旺季。从早到晚,顾客盈门,商人们都忙于迎接顾客.成交生意,顾不上办理过小年事宜:若重于过小年而关门歇市,不但要受到顾客埋怨,而且在经济上将要受到很大损失,何况又是处在相互竞争的封建年代,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年一度的发财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故推迟一天过小年,久而久之,习以成俗,灶神当然也就随家就俗,不加埋怨:又一传说,有位很有名的商人头领,因到外地采办货物,被冰雪阻隔,于腊月二十四日才赶到家:为了等待这位要人,做生意人家故将过小年推迟到腊月二十四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者为二十九日),俗称过年,一般与初一春节连过,民间视为最重要的节日。此日,人们早起,换桃符、贴门画对联。年饭或在中午,或在晚上。饭前设香案,上列猪头(或大肉)、酒菜,果品祭祖。年饭尽其所有,尽其所好。吃饭时,指点菜肴说吉利话,如吃鱼说鱼吃余剩,吃豆腐说豆腐都富,吃猪肠说肠吃常有,吃猪舌头说“吃赚头”等,以期来年兴旺发达。饭后,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家长赏给压岁钱。夜晚,全家围坐火堆旁畅述,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守皮袄”。次日凌晨放炮接年、迎财神。除夕夜还要给牲畜喂饭,以示犒劳。

 拜年习俗:初一,拜年开始,先紧邻,后远亲,至亲好友拜年兴带糖果互赠。固始民谚: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初五以后,可以灵活安排拜年活动,拜年客来,往往米酒、汤圆、茶、糖果、点心招待。农村多以一碗挂面(上面放着炸鱼、炸肉,碗下埋着大块肉)、白酒煮糍粑当茶,拜年客要吃完不留碗底,主人高兴。淮北民谚:拜年拜年,腿弯朝前(古礼拜长辈要叩头,且多限男性),不是糟水(酿米酒),就是汤圆。拜年而未吃被拜家的东西往往是很没面子的事。然后,主人拉开方桌,端上菜肴,叫喝,喝酒划拳越热闹,主人越喜欢。一席拜年酒从早至晚不散,先来的拜年客到酒醉饭饱时离席到他家拜年,后来的拜年客又陆续入席,菜不断的上,客人不断的来,有时酒饮至深夜才罢。拜年酒是盅换盅,一直延续到二月二才告终。

 建国后,一度提倡移风移俗,勤俭过节,过集体年、革命化春节。近年来传统的年节活动逐渐恢复, 除夕之夜,家家张灯结彩,鞭炮、烟花轰鸣,彻夜不息。除上述农历节目外, 过去还有春分日酿酒, 谷雨日浸种、理蚕事, 四月八日浴佛节的佛会,七月七日的乞巧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登高赏菊,冬至日的祭祖、食饺子等。民国实行公历以来, 倡导以公历为时序的纪念节日, 但未能普及于民间。

 1949年以后, 公历节目逐渐被人们重视。1月1日元旦、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中国青年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7月l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都有不同规模的庆祝或纪念活动, 青年男女多选择此日结婚。

编辑:zjr来源:
分享到:
0

上一条:生产习俗
下一条:寿诞习俗

猜您喜欢的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