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7日专电(记者 李东风)3月6日下午,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在驻地河南大厦举行媒体开放日,来自国内外的上百名记者纷纷予以报道。
代表团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市长乔新江发言说,温总理所作的报告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政策取向、贴近实际的民生情怀、直面问题的务实态度,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报告,是一个遵循规律、尊重实际、遵从民意的报告。学习报告,我感觉报告通篇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
针对加快大别山区发展、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淮河治理,乔新江代表提出了自己的具体建议:
第一,建议把扶持大别山区加快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订出台《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跨鄂豫皖三省,行政区域涉及六市、43个县市区(湖北省16个,河南省10个,安徽省17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人口2180多万。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有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走出了400多位共和国将帅,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
改革开放以来,大别山革命老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战争创伤、生存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加上各种资源不断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聚集,资源配置弱化,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已成为“一般发展带不动、常规政策难凑效”的特殊贫困区域,必须从全局上统筹规划,采取更加有力的扶持措施,整体协调推进,帮助和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整体崛起。
为此,建议国家把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作为一项区域发展战略任务,比照《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战略部署,与大别山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制订出台《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并在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基础建设、重大民生工程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
第二,建议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利益补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力地保障了全国生态安全。尽管多年来党和国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但由于这些区域使命特殊,在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长期下去,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维护都需要相应的投入,而市场经济机制下,生态建设投入比较效益周期相对较长,很难靠市场配置,只能靠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而且从“发展成果共享”和“保障社会公平”的角度,要使该地区生态得到很好的保护,走好生态文明之路,仅靠该区域的某个省或市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国家层面的更大支持。
第三,建议加大对淮河治理的力度。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流经信阳市363.5公里,占淮河总长度的36.4%。鉴于淮河的防洪安全和环境保护对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和重要影响,建议加大对淮河的治理力度,将千里淮河打造成“黄金水道”。
一是尽快批准建设出山店水库。拟建的出山店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兼顾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也是我国历次淮河流域规划确定的淮河上游大型防洪控制工程。该工程控制流域面积2900平方公里,总库容12.74亿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可使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由目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并保护其下游170万人和220万亩耕地。国家发改委已于2011年批准了出山店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水利部去年9月通过了《出山店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工程是长期以来治淮的奋斗目标,是沿淮人民的多年期盼。目前,兴建出山店水库工程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恳请国家尽快批准开工建设,造福沿淮群众。
二是加固淮河提防。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建设,淮河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解决了一般年份洪涝旱灾的影响,为保障沿淮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淮河上游及一些主要支流尚未兴建大型洪水控制性工程,较大洪水还得不到有效控制。
淮河堤防较弱,防洪标准只有10年一遇,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只有10—20年一遇,除涝标准只有5年一遇,洪涝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沿淮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议国家把淮干一般堤防加固工程作为新一轮治淮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实施,提高淮河提防标准。
三是改善淮河航运条件。淮河是河南省豫南地区连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便捷通道,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交通部制定的《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将淮河干流航道规划为高等级航道“十八干线”之一,规划为四级航道。
“十一五”期间,我们先后实施了淮河淮滨至固始三河尖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整治了淮河淮滨至省界76公里航道,建设了固始望岗码头和淮滨饮马港码头,年吞吐量达到195万吨。但由于受诸多因素限制,目前淮河以下航运最大只能通过500吨位以下的船只,严重制约了淮河的通航能力,但也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为此建议,加强淮河主航道建设,尽快开工建设淮河淮滨至息县航运工程,增加高等级航道,使淮河主通道深入豫南腹地,尽快形成铁、公、水联运体系。加强主要港口规模化、专业化港区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目标是新增高等级航道360公里,通航500吨级船舶,新增6个500吨级泊位的港区,年吞吐能力达到2300万吨)。同时,建议加快安徽临淮岗船闸的改造升级,提高淮河中上游航道的通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