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萧何对中国文化的三大贡献

2013-01-24 09:34:09 来源:作者: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秦英凯

    前日,读1月10日《信阳日报》茶都艺苑副刊《丑陋的萧何》一文,佩服作者史料翔实,不过持论有失公允,故而写一写萧何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萧何的文化贡献之一:众所周知者首推转移秦宫及官府中的文化典籍和档案资料。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不仅“収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还把山东各国的书籍——包括文学、科技、历史、诸子百家,还有户籍、档案、税收资料等统统运到了咸阳。不幸的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嬴政,为了割裂历史,为了禁锢思想,挥手之间决定“焚书”!其中主要是他不喜欢的言论。刘邦入关之后,先是到秦皇逍遥宫参观,而萧何首先想到的是把余烬幸存的文化典籍运走藏起来!这一藏,为刘邦赢得的是楚汉战争中熟知天下关山险阻人口赋税,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则是保护了文化遗脉。因为不久之后项羽来了,再过几天项羽走了,临走之前一把大火在咸阳烧了三个月!

    萧何的文化贡献之二:在皇家宫殿里设置“文史档案馆”和“皇家图书馆”。萧何主持修建了未央宫,在皇宫北面盖了三座藏书楼,名为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后来“石渠”、“天禄”成了皇家藏书的别称。“石渠阁”,表明楼阁建立在石头砌成的水渠上面。萧何理解秦始皇焚书,见过项羽烧城,为了避免余烬幸存的书籍再遭焚毁,萧何坚定地把图书大楼建立在石渠之上!此外,他还下令征集民间图书,先是张苍献出了《左氏春秋》,再后来,古文尚书等等纷纷来到京城进驻石渠阁。鉴于秦朝焚书不久就灭亡了,许多那时的文化人还健在,萧何就及时组织他们回忆、背诵、默写,然后抄录下来,于是挽救了一大批行将消失的文化珍品。这个眼光,令人敬佩。

    萧何的文化贡献之三:我们知道,秦时蒙恬发明了毛笔,但是秦朝的“规范字”是李斯统一订正的小篆,都是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不过由于小篆笔画弯曲,书写速度受限。到了汉朝,用丝、麻等长纤维制造的“纸”已经出现。萧何下令,从官府做起,公文书写一律推行“简化汉字”将弯曲的笔画取直,以提高书写速度,从此,“隶书”登上了大雅之堂。其实,隶书在秦末已经出现,主要用于狱吏审案笔录,类似于后世的“速记符号”,萧何为秦朝府吏,想必了解隶书。当他成为一朝宰相,统揽全国时,便“改篆为隶”,为识字与写字平民化创造了条件。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上述三个方面,是萧何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反映在许多方面独具慧眼。

    所以,我一直相信,精明能干的人,许多事情都会做得出色。

编辑:zjr来源:
分享到:
0

上一条:童年与蛇
下一条:冬的小调

猜您喜欢的
热点推荐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