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内国际

中央巡视组工作开展近十年 揪出陈良宇等人

2013-06-25 08:19:05 来源:京华时报作者:苏楠、赵纲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制度变迁

  现在要大张旗鼓查问题

  京华时报:1996年1月,十四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作出“选派部级干部到地方和部门巡视”部署。这被认为是这项制度的发端,到目前,巡视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李永忠:第一个是认识阶段,第二个是操作阶段,第三个是深化阶段。

  首先是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的认识阶段。比如有一把世界上最锋利的刀,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武林高手,我给你的命题是,请你拿这把刀的刀刃去砍它的刀背,无论如何你也砍不了。那么多的专门监督机构和人员,居然连身边的问题都看不见,监督不了。

  京华时报:他们真的看不见吗?

  李永忠:其实,他们看得见。他们只是不能也不敢而已。怎么办?分离一下,从这个同体中,分离出另外一把刀,短多了,而且也不很锋利,但是它却能够在那把最锋利的刀的任何一个部分留下它的痕迹。这叫异体监督,被证明是有效的。

  京华时报:所以在认识阶段,认识到了异体监督的重要。

  李永忠:对。然后派出中央巡视组,从派出5个组到10个、12个,不断发展,这是操作阶段。

  京华时报:往往认识和实践是不同的,巡视制度在实践中运行得如何?

  李永忠:通过操作,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是靠发动、组织群众,靠解放思想起家的。可是后来有的领导干部怕群众。群众已经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一个难解之痛、难言之隐。不发动群众,又要依靠群众,怎么依靠?始终没有找到路子。反腐败,群众想参与,缺渠道;想支持,少平台。群众本是腐败的直接对立物,群众本来是反腐败的主力军,却成了旁观者,作壁上观。

  京华时报:结果怎么样?

  李永忠:反腐败仅仅依靠专门机构的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仗越打越难,战斗力越打越弱,效果越来越差。就形成我们看到习总书记的那句话:“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京华时报:深化阶段解决了哪些问题?

  李永忠:过去怕群众,现在不了。现在专门要查问题,而且要大张旗鼓地查了。实际上在封建社会对于选派的巡视大员或者说钦差大臣、巡按御史,皇帝有个标准:地动山摇。当时没有信息化,也没有手机,人一去,老百姓就奔走相告:包公来了,海瑞来了!要有这种效果。现在进入深化阶段,认识到不能再搞那种类似地下党式的秘密作战,群众应当作为反腐的主力军和胜负手,在关键时刻投入战争,以取得胜利。

  京华时报:应该说正式运行是到了2003年。为什么在2003年这一年开始运行?具备了哪些条件和契机?

  李永忠:2003年有一个重要的契机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发出台,还有那一年我国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前者更为重要。监督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执政54年来,历经13年磨出的一剑——制定的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

  京华时报:从2003年到今年迎来调整,如何客观评价这十年的巡视工作和巡视制度?

  李永忠:这十年,我们腐败在加剧。相当一些党政主要领导的腐败问题是巡视发现的,而不是同级纪委揭发出来的。中央对巡视非常重视,比如名称变化了,由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变成中央巡视组,进一步加强了对巡视工作的组织领导。

  调整意在扩大监督内涵

  京华时报:我们注意到巡视工作的内容经历过一些变化。从1996年最初是发现、反映腐败线索,到2003年中央根据现实情况对巡视范围进行扩充,加入了检查各地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内容。这次调整重心从“相对全面”的工作内容回归本职工作“发现和反映违法违纪线索”。这反映了什么?

  李永忠:现在这种调整,是在缩小外延,扩大自己监督的内涵。其实,汉武帝早就把巡视组的职责研究过了。他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这六条中有四条专查省部级领导干部,另有一条查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子女,还有一条查与省部级领导干部有密切关系的有钱、有势力的人。如今的巡视也是一样,当你想要解决所有问题的时候恰恰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

  京华时报:此次巡视,还将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抽查。这是否会成为官员财产公示的一个“过渡”?

  李永忠:普京、梅德韦杰夫2009年就财产公示了,2012年全球清廉度排名出炉,俄罗斯排在第133位,我们排在80位。为什么?因为仅靠最高领导人的带头公示,并没能带动全俄罗斯的整体清廉。

  这是一个顽疾固症,怎么解决?要通过试点。在试点地区,尽管我坚持分步实施的观点,但即使让所有公务员马上全部公示财产,我也赞成,因为买得起单。不试点,在全国马上并全部搞官员财产公示,目前出现的副作用肯定大于正作用。当然,作为巡视制度的一项内容它可以抽查。

 

编辑:xynews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