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郝堂散记

2013-08-13 21:06:33 来源:作者: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汤顺时

    郝堂——一个几年前还默默无闻的豫南小山村,竟几次勾起我要为她写点东西的欲望。

    第一次知道她,是在去年的春天。那天,是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孙君老师,在平桥区委党校中青班的课堂上,为我们讲述了他正在身践力行的新型乡村试点,这个试点就是在信阳市东南约20公里的郝堂村。孙君老师介绍了他的“河里有鱼、树上有鸟、地上有虫”,“财力有限、民力无限”,“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等乡村建设理念,这令我耳目一新,怦然心动。的确,在农村生长了近20年,我亦对我的家乡饱含情感。但是最近几年每次回到淮河岸边的老家,却总觉得失落和迷茫:小时候生机勃勃的农村变得一年比一年冷清,“鸡犬之声相闻”的亲切和热闹早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家家闭户,村村无人的寂寞和冷清,一路上难得遇到一个熟人。偶尔见到一两个留守的老弱病残的乡亲,片刻的惊喜又旋即被悲悯所覆盖,真是满目的萧条啊。有时候,我甚至会莫名的想起唐人李峤《汾阴行》里的那句诗来:“山川满目泪沾衣”。二十多年了,为了更好地生活,家乡年富力强的壮劳力都到城里挣钱去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留了下来。渐渐地,田野里见不到乡亲们辛勤耕作的身影,昔日的良田美地,很多被象征性地种些白杨之类树木。才到傍晚时分,家家都已关门闭户,在村子里转一圈,除了几声狗叫,再难听到其他声音。我的家乡,早已经不是小时候乡亲们端着饭碗,串着门,蹲成一圈儿,边吃饭边玩笑唠家常的乐乐呵呵的氛围了;我的家乡的傍晚,再也没有王维《渭川田家》里“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的呼鸭唤鸡的声音了。所以,去年的春天,第一次听见画家孙君老师对郝堂的介绍,我不禁想起生我养我的家乡,想起那久违的童年时期,虽然辛苦劳累却不失欢乐热闹的农家日子来。我记得2010年的《中国青年报》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叫做《农村——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作者笔下的那个不健康的农村,又何尝不是我们亿万人心痛的故乡?

    确实,青壮年劳力去城里务工所造成的家乡的凋敝与冷清,早已经给我带来许多的矛盾和迷茫,多少次我也试着思索:缺少年轻人的农村该由谁来建设呢?农村应该建成什么模样呢?缺乏资金注入的农业究竟该如何发展呢?我在默默地思考,但一直没能寻找到答案。然而,画家孙君所规划和设计的郝堂村——这个座落在震雷山脚下的小山村,却点燃了我对农村的希望。说来缘分真的很是奇妙,将近一年的时间内,我竟因公或因私去了八九次。因公是非去不可,而因私则是在周末时,忍不住带领家人或朋友直奔而去的。

    沿着弯弯的沙石路前行,郝堂村的路旁是村民们从山里移栽的一簇簇迎春花。从路的两旁放眼望去,田野里的紫云英在春风吹拂下格外美丽,充满了田园诗意。溪流清澈而洁净,悄无声息地流淌着。粗砺的山石砌起的小桥,自然而别有韵致。此时的我会忍不住停下脚步,蹲下来,俯身掬一把清水洗洗青春即逝的脸庞。漫步在郝堂的青山绿水之间,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古朴民居,错错落落的浮现在碧绿的荷叶之间。南朝的乐府民歌是怎么唱来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样的美景,真是不是江南,宛若江南啊。村西有一条小小的河沟,边上的几棵高大粗壮的皮柳树,在夕阳和晚风的轻抚下,仿佛在向客人讲说着岁月的沧桑。走进村里,屋舍俨然,整洁宁静。几位刚从田间归来的老人,坐在石磨旁,话着家常,正是诗人所记“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生动景象。若你愿意,每一家的农舍都会欢迎你的到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别具豫南风情的农家小院里花草繁茂,生机盎然。炊烟升起的时候,淳朴善良的农家大嫂还会真诚地留你尝尝她所做的农家小菜,“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这里是如此的真切而自然。

    在信阳的乡间,单纯的自然环境对于各个村落而言并无太大差别,何以会有郝堂村这样的一个如诗如画的天堂?你猜得对,这正是画家孙君老师,用他手中的画笔,一笔一划地精心摹画出来的画卷啊!在郝堂村部的走廊里,悬挂着的一张张民居规划、设计图,孙君老师把他对乡村建设的文化理念,通过手中的画笔,深深地植入进村民们的心中。如今,这个“画”出来的小山村,早已是茶香四溢,初露芳姿,画家孙君所推崇的关于微观环境治理的设想,通过大伙日复一日的努力,已经有所成效。更为可贵的是,在这里,共同维护原始生态环境的理念已变为村民的自觉。我在村里遇到村委胡主任,她对我说:“你们这些客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对我们都是一种激励。”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感恩的心态啊!我知道,这一切无不折射出一个对社会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画家的感召力。同样的,被画家孙君选上的郝堂村人也是幸运的。我欣赏得都有些嫉妒了,什么时候我的家乡还有整个信阳的山山水水,一沟一壑也都如此的幸运和美丽,那该多好啊!

    而今天的郝堂,也竟几次三番地勾起我想要为她写点什么的欲望。尤其是今年早春《人民网》开展的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活动以来,这种情思越来越发浓烈,真是令我欲罢不能,寝食难安。因为我真得忘不了孙君老师这位苦行僧一样的职业画家——他长期舍弃繁华都市的种种诱惑,心甘情愿地为农民、为乡村的建设奉献才华和信仰。这个令人尊敬的理想主义者,把自己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执着地从画布变为现实,他对农村的真切关爱,在我看来无疑等同于视农民为父母的慈悲情怀。他对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一往情深,对当前几乎没有高中和大学以上学历的年轻人留在农村工作的现状痛心疾首。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的传播,努力结合当地文化和传统开启民智。他做项目是从农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最为简单的日常事务入手:劝农民喝豆浆,提高健康水平;教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逐渐改变环境质量;引导农民种田施用农家肥,发展有机毛尖茶产业……当郝堂村的河里有了鱼、树上有了鸟、地上有了虫,天蓝水绿的时候,他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发展休闲旅游的“农家乐”项目——“郝堂·茶人家”。画家孙君就是这样的逐渐让农民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条没有捷径可走的道路,一切只能靠农民自己去建设属于一方水土的物质文明新农村。正因为如此,他所践行的一个又一个乡村建设案例才能获得成功。前日,偶然从报上看到孙君老师又在百里之外的武胜关南麓开始了新的乡村建设项目,我衷心地祝愿他的乡村理念犹如星星之火那样,点燃在我美丽祖国的四面八方。

    归来的时候,正好碰到一群刚刚散学的孩子,他们开心地跑到相机前,调皮欢快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是的,生活在如今的郝堂村的孩子们是多么快乐和幸福啊!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寻梦,还是或许一丝丝的嫉妒,我竟会忍不住时常带领儿子来郝堂村看看!因为在我的梦中,郝堂村正在慢慢的舒展,流淌,宛若一曲笛声中的《姑苏行》,把洁净、自然、美丽、淳朴的乐谱散到整个豫南的乡间;在我的梦中,我似乎看到儿子的儿子正在画意盎然的鱼米之乡——山水信阳戏耍,翱翔!

编辑:xynews来源:
分享到:
0

上一条:金镶玉遐想
下一条:立秋时节

猜您喜欢的
热点推荐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