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在联合国总部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谈话,指出安倍此举是对国际公理正义和人类良知的粗暴践踏,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的狂妄挑战。(李洋摄)
一批中国驻外大使近日在当地媒体上撰文,揭露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恶劣性质。日本方面组织反击,但中方显然占了上风。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同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同时在BBC露面,形成某种“决斗”。日本大使既失道,“英语又很差”,那场辩论大体反映了中日这场国际论战的形势。
中方节节胜利,但切不要以为,我们真的可以彻底取得对日舆论斗争的胜利,能够通过这件事把日本在国际上真正“搞臭”。
安倍参拜是一个错误行为,中国对日做出强硬反应是有道理的,让世界认识到这一点,理解中国对日本的反制,我们这场对日舆论斗争的目标不应比这高太多。
中国人需要知道,世界舆论或许有兴趣分辨中日舆论战的因果关系,但西方主流舆论决不会有兴趣参与对日本整体形象的打击。我们需要唤起国际社会对二战阵营划分的记忆,认识到保卫二战成果对维护今天世界和平的好处,但我们不应对此寄希望过高,现实国际政治的利益关系对很多国家和力量来说更“实在”和“实惠”,西方不会跟着中国一起“教训”日本,它们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批判也会是“有度”的。
因此中国应致力于世界舆论对靖国神社问题形成稳定的定性,增加国际上对日本存在复活军国主义右翼思潮的了解,为安倍的强硬政策在世界范围内被质疑创造条件。但这很可能不是中国官方舆论下力越大就必然效果越好,由于国际上心态的复杂,中国官方舆论与之互动的方式需要灵活和不拘一格。
总之安倍参拜绝对是日本外交的败笔,导致我们舆论上的天然优势,扩大这一优势是对中国舆论能力的考验,它不是简单的乘胜追击过程。
中国需要有大量民间人士和力量参与这场对日斗争,这更有利于外国人的接受和理解。但现在的问题是,官方机构更愿意冲锋陷阵,而民间对日舆论斗争的实际热情并没有乍一看的那么高。互联网上有一股并不弱的力量,将日本看成“西方的一部分”,他们一直鼓动将舆论的火力对准中国政府,反对向安倍政权分散。他们会对一些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对日舆论斗争形成一定压力。
中国舆论对日斗争的力量在草根层面更加活跃,有时也会过头。精英不怕被戴上“反日”帽子的人,未必有很多。虽然中国民间对日本有很大情绪,但在文化精英层,“反日”和“反美”的标签,都是多数人希望避免的。
对日舆论斗争是我们必须认真去做的。但也许通过这场斗争发展中国真实的对外舆论能力,以及通过它扩大国内就国家对外战略的共识,凝聚社会团结,比我们像从海绵里多挤出一滴水一样多占一次上风,长远的意义更大。
驻英大使刘晓明为中国的官员们再次树立了一个榜样,中国的驻外大使们逐渐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但中国的对外舆论能力建设靠大使们是解决不了的,我们需要比这多得多、也复杂得多的不断努力。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环球时报。信阳新闻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 【纠错】信息。联系电话:(0376-626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