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版歼-20战机已作多次发动机测试,或即将首飞。(资料图)
2月7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近期文章称,近来,一些日本媒体惊奇地发现,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虽然中国官方通过外交等渠道对日本展开了集中批判,但中国国内并未出现反日游行。文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日力量结构发生本质变化后,在对日问题上中国国民的心态逐渐成熟。
文章摘编如下:
《朝日新闻》以“北京,异样的平静”为题的报道分析了此次没有出现大规模反日游行的可能原因:政府和警察彻底压下了游行;已经预料到参拜一事,所以并未感到惊讶;天气寒冷,春节在即,比较忙;已经疲于对日本的批判,觉得没任何意义。
虽然该文分析的这几个原因似乎都有道理,但笔者认为,这次中国之所谓没有发生大范围反日游行,最根本的原因是,中日力量结构发生本质变化后,在对日问题上中国国民的心态逐渐成熟。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末的统计显示,中国GDP大约为日本的两倍。也就是说,三四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出一个日本的GDP。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有望能够继续中高速增长,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7.7%;而安倍经济学能否挽救日本经济,依然是个未知数,2013年日本GDP增长率不足3%。
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若干年后中国GDP很可能会变成日本的4倍、8倍,甚至实现人均GDP超过日本。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民对日心态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越来越成熟的国民心态让民众在涉日问题上越发理性。小弟犯了错,当大哥的自然会教训一下,而不是气急败坏、跺脚骂娘了。
国家强盛是成熟国民心态的基础。2006年8月15日,是一个敏感的日子。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选择在日本投降纪念日完成了他任内对靖国神社的第六次参拜。小泉的行为自然激怒了中国。当时中国的反制措施并不多:驻日大使提前紧急回国,中国外交部长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外交部发表声明进行抗议,中国驻日使馆向日提严正交涉。
而2013年末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中国官方则凭借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大使撰文”等方式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对国际舆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民众的怒气和呼声已经通过这些理性方式得到充分宣泄。
历次反日游行的教训让民众更倾向于“理性爱国”。在日本“入常”、教科书问题、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问题上,中国都爆发过全国性的大规模反日游行。
2012年的反日游行中,无辜车辆被砸、被烧,在西安,一位情绪亢奋的示威者把丰田车主砸成重伤,头部颅骨砸穿。当时,就有理性声音发问:日本政客的错误言行为什么让中国人自相厮杀?历次反日游行让民众认识到,反日可以有更有效的方式,爱国可以有更理性的方式。不能因邻国政客的表演而让自己乱了分寸。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对日国民心态还处于不断成熟的过程之中,还时常有非理性、不成熟的表现。如1月21日安倍会见美国参院议员时被抓拍的一张照片被中国媒体冠以“安倍点头哈腰见美议员”进行广泛传播。但事后现场视频证明这只是安倍在落座过程中邀请宾客喝水,并非“点头哈腰”。而中国媒体的一些评论则充斥“骂街式的语言暴力”:安倍行为“让人感到像误吃了苍蝇一样恶心”、“谄媚奴才相令人作呕”等。
可以预见,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持续提升,任凭安倍这类跳梁小丑上蹿下跳,中国和中国民众的应对将更加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中国新闻网。信阳新闻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 【纠错】信息。联系电话:(0376-626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