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亮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题记
乡愁是回家时那条弯弯曲曲的小径
是小学校园里半截破铁轨敲打出的上课铃声
是村前随意舀一瓢水都能烧茶做饭的无名小河
是房前屋后的桃花红、李花白、槐树飘雪
是阡陌纵横的杨柳绿、菜花黄、麦苗泛青
是端阳节插在家家户户门楣上芬芳袭人的艾叶
是中秋夜妈妈用白面和着芝麻摊成的月饼
乡愁是清晨温暖了冬夜五更寒的犬吠鸡鸣
是傍晚徘徊在茅屋顶上的炊烟阵阵
是春风吹过
墙头上探出的第一枝红杏
是村口老槐树上滑落的如雨蝉声
是盛夏夜老人们坐在村头用蒲扇舒缓扇出的“三国”、“水浒”、《西游记》
是口口相传的故事中的善恶忠奸因果报应
乡愁是父辈们冬去春来的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是祖祖辈辈生儿育女生离死别的代代传承
是儿时在乡场上追逐嬉戏的喧闹张狂
是牧牛归来甩给夕阳中带着呼哨的鞭影
是麦秆儿拔节、油菜开花的春之声
是月光下睡着了的村庄的安祥和沉静
是深冬的早晨起来打开门
扑面而来的银装素裹雪落无音
乡愁是青黄不接的日子里
父亲蹲在屋檐下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
抑或春耕小憩时坐在地埂上对麦田的守望和憧憬
是漫长的冬夜里
母亲就着一盏如豆的油灯
在纺车上抽出的丝丝缕缕的棉线
是母亲用棉线
一针一针缝进儿子衣衫里的默默叮咛
乡愁是女儿出嫁时
扑在妈妈怀中的无语凝噎
是儿子新婚洞房里
花烛照亮大门上那墨香四溢的“鸾凤和鸣”
乡愁是大年三十的团圆饭
是祭灶爷、拜祖先、贴春联、请财神
是元宵节的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耍龙灯
是左邻右舍忘记了鸡零狗碎、你恩我怨的拜大年送祝福
是家家扶得醉人归的酒酣耳热一窝儿亲
乡愁是清明节捧给先人们的一抔黄土
是十月一日晚上
漫山遍野摇曳飘动的夜灯①
乡愁是祖辈们坟上的青青野草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
乡愁是离家时的杨柳依依
归来时的秋叶飘零
是无数次梦中甜蜜的故乡行
梦境醒来后的思乡痛
是永远吃不够的五谷杂粮大白菜
永远喝不干的土井水改不了的故乡音
乡愁是儿子外出求学时
母亲那瘦削的双手
在村头寒风中的轻轻挥动
是她和村庄、小河、高粱地
一起站立成的永远背影
乡愁是童年时对村外世界的朦胧向往
是年老时情系家乡一草一木的魂牵梦萦
乡愁是祖先留下的那本不断续写的家谱
不管多少白云苍狗变幻
不管曾经多少沧海桑田
只要村庄的记忆还在
乡愁就会像地里的种子一样发芽生根
乡愁是母亲喂养给儿子带着体温的乳汁
流淌在血管中
生长在骨髓里
就是打断骨头依然连着筋
就是烧成灰仍会涅槃成灰烬之灵
乡愁,永远的乡愁
读书时,乡愁徘徊在铅字里
吃饭时,乡愁弥漫在菜香中
睡觉时,乡愁潜伏在枕头上
思乡时,乡愁是一叶扁舟
在潮涨潮落的泪光里航行
如今走遍天涯海角
走过沧桑人生
心里终于明白
乡愁就是故乡放飞的风筝
自从告别家乡父老那一刻起
乡愁就已凝固成为永恒
活着,乡愁钙化在骨子里
鲜活着我的生命
死了,乡愁带进土里
长成墓地旁一枝野花
一簇青草
一株杂树
成为另外一种乡愁
成为村子里的又一道风景
注:①作者老家有农历十月一日夜晚为逝去亲人烧纸送灯祭拜以托哀思的习俗,至今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