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见习记者 杨文奎
“老赵这人就是拧,当时亲戚朋友都替他担心,不过,他作为红十字会的人,能够主动站出来,他是好样的!”昨日下午,在淮滨县卫生局,记者找到赵兰民以前在卫生系统的同事马学义,向他了解我市首位公务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赵兰民的事迹。
谈起老赵,老马来了精神。“老赵为人真诚实在,在卫生局系统人缘好,工作注意讲方法”;“你不知道他之前心脏有过一点小问题,对于捐献的严格要求,他的年龄算是稍稍偏大,但在得知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后,他就决心要帮助人家”……老马说着这些,脸上不时流露出敬佩的神情。
老赵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结束和老马的谈话后,带着愈来愈浓的敬重与好奇,记者迫不及待地敲开了这位大家口中的老赵的办公室门。
门打开后,只见他——身穿白色短袖衬衫,平头,个子中等,体型稍胖,眼神亲切——老赵不老嘛,四十余岁的样子。听他声音还很圆润响亮,“请问您找谁?”记者说明来意后,他笑了起来,干脆爽朗,“这有啥说的,我这只是做了点自己能做的事,那个时候就是一心想着救人,既然捐献了,也不图个啥。”就这样把我们“打发”了?这怎么行!我们继续“纠缠”,决定来个刨根问底。
在淮滨县卫生系统工作了十余年的老赵现在是县红十字会的副秘书长,一直以来他都十分关注县里的卫生公益事业,目前主要负责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的宣传、组织、招募工作。2003年,该县举行首次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招募活动,老赵第一个采集血样,填写捐赠志愿同意书,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
2013年4月,老赵突然接到已经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的通知。虽与患者素不相识,但他明白,在中华骨髓库里能够成功配型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自己现在是患者及其家人莫大的希望,如果能以己之力救人一命,一定义不容辞。老赵当即做出决定,先瞒着家人,直到做完了再动员、高分辨、体检等一系列程序最终被确定符合捐献条件后,再将这个消息告诉妻子。
妻子虽说是个明事理的人,但一想到几年前老赵曾经因功能性心室早搏而昏倒时便心有余悸,况且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识也很有限。老赵理解这是妻子对他的爱。为了打消妻子的顾虑,老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是红十字会的人,这是红十字会工作者的职责,再说,我只是会暂时的疼痛,而我们要救的是一条宝贵的生命啊!”
妻子被老赵的话所感动,决定和他一起瞒着高龄的父亲。救人是最大的动力,老赵开始了有计划有规律的捐献准备,他戒掉烟酒、改掉晚睡的习惯,每天还坚持快走十多公里,以调整到最佳身心状态。
2013年8月14日,老赵来到郑州采集点,每天两次连续四天注射动员剂,他对动员剂的反应较大,浑身疼痛,坐卧难安,为避免妻子担心,他咬着牙,默默忍受着不适。8月19日,老赵说,这是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经过3个多小时的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老赵成功采集了189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救助一名北京的白血病患者,成为河南省第二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红十字会系统人员、信阳市首位公务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在老赵捐献造血干细胞期间,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赵国新亲自到采集医院看望慰问,她称赞道:“他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是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公务人员的骄傲!”
面对荣誉,老赵却觉得不好意思、受之有愧,一下午的采访中,他总对我们说:“我是红十字会的人,只是做了点我该做的事。”
大爱不问亲疏!把奉献看得那样平常——这就是老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