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
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到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本报记者 时秀敏
“要在以前,俺可能带人到政府上访要血汗钱。但现在不一样了,参加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俺知道了俺是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这不,俺有困难找到党组织,问题真解决了!”昨日,新县浒湾乡郑店村流动党员郑江业高兴地告诉记者。
原来,郑江业带着20位村民在大连承包了一个工地的混凝土浇筑工程。完工后,老板却以各种理由拒付工钱。他想起参加新县驻大连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时,支部书记告诉他“有困难、找组织”,他试着请求帮助,党支部立即多方协调,最终让他们满意地拿到了工钱。
像郑江业一样,我市共有2.1万名流动党员长期外出。怎样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留死角?怎样让这部分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务工不误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市以“三金”方式巧解流动党员参学难题,受到外出流动党员的一致好评。
“金桥工程”巩固主阵地
10年前,我市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将外出党员重新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的“金桥工程”曾经享誉全国,受到中组部的充分肯定。
10年后的今天,我市338个外建党组织再架“金桥”,将流动党员纳入全市教育实践活动整体部署,确保流而不失、流而有为、流而有序。
实现教育实践活动全覆盖,澄清底数是关键。我市依托“金桥工程”,建好流动党员基本台账,及时补充和更新流动党员数据和信息资料,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建好外建党组织“四风”问题台账,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逐项细化分解,确保问题到事、到人。全市长期外出的2.1万名流动党员,70%以上纳入了外建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与此同时,我市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新建28个驻外党组织,选优配强外建党组织书记,对外建党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确保有党员档案、有工作计划、有活动场所、有服务承诺、有机制保障,广泛开展学习教育、技能培训、志愿服务、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增强流动党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高流动党员的党性意识,使外建党组织成为传递信息、宣传政策、管理党员、服务务工人员的坚强战斗堡垒。
“过去,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大,个别流动党员不知道党组织在哪里,更没有参加过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会。活动开展后,我们通过‘金桥工程’,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的‘双找’活动。让失散的‘孩子’重回‘母亲’的怀抱!”新县浒湾乡党委书记李永刚在与外出流动党员见面时动情地说。
“金钥匙”搭建好平台
前不久,罗山县栏杆镇9名在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小唐工业区务工的流动党员,参加了专题组织生活会,久违的组织生活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而多年未有的集中学习更是让他们兴致勃勃。
流动党员居住地点分散、流动性大,集中学习难、时间统一难,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市创新方式方法,为流动党员配好“金钥匙”,通过邮寄资料“助”学、创新载体“引”学、集中时间“补”学,确保流动党员“务工不误学”。
据统计,全市已先后邮寄学习资料4.6万余册,确保流动党员人手一份,并通过信阳党建网、QQ群、手机短信平台、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作用,开通政务微博,组建学习讨论专题QQ群,将教育实践活动的最新学习资料和影像资料第一时间上传供学员下载,重要的学习内容以电子邮件、短信形式群发给每一位流动党员。针对未能联络上、没有参加活动的流动党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补课”。
依据建立的流动党员管理台账,新县浒湾乡党委每周一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给每位流动党员发送党的政策、家乡经济发展情况、农业科技、法律知识等,让广大在外流动党员听到手机“嘀”声时,就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家乡的温暖。
“金手杖”联通“最后一公里”
在浉河区游河乡流动党员眼里,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依托干豇豆、茶叶、蔬菜、水产等农产品贸易行业,乡里成立了驻北京、东莞、郑州、武汉党支部,家乡的农副产品销售又有了新路径。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为流动党员送去服务“金手杖”,着力打通联系服务务工群众“最后一公里”。
依托建立的外出务工人员维权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和计生服务中心,引导外出流动党员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融入驻地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驻地基层单位和外出务工人员中,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为驻地和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
流动党员往往眼界宽、见识广、信息灵、观念新,我市积极搭建回归创业的平台,使流动党员更好地参与家乡建设。各级党组织经常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保持联系,到信阳籍进城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城市召开亲情恳谈会、项目对接会、信息发布会,主动邀请进城务工人员回家乡参观开发区、管理区和重点企业,引导流动党员回村就职、回乡创业、回报家乡,回归故里。
北京创业的党员胡德友在参加驻京党委民主生活时,有同志批评他“自己找到富裕门路了,却忘记了家乡困难群众”。他为之一震,当即决定带着饲养黄金鳝的专业技术回乡创业,他创建的“游围孜村黄金鳝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围三个村群众致富。
活动开展以来,通过以乡情呼唤回归,靠组织引导回归,全市一大批有技术、有资金的党员回乡创业,以强带弱、以富带贫,引导群众走上共同致富的“阳光道”。全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造劳务收入302亿元,回乡创办企业267家,回乡投资29亿元,引进项目317个,引进投资43.6亿元,进一步彰显了民智优势,为我市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为农村发展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