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时秀敏)“别看它们现在还不起眼,等到春节上市,都能卖上好价钱!”记者昨日上午在新县浒湾乡见到胡德友时,他正在塘边指导员工给黄鳝喂养无公害饲料。
在京打拼多年的胡德友,前不久决定带着饲养黄鳝的专业技术回乡创业。原来,在参加驻京流动党员民主生活会时,有同志批评他“自己富了,却忘记了乡亲”。他深受触动,回乡创建了“游围孜村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期投资80万元,主要养殖黄鳝和泥鳅,可带动周围3个村的群众致富。
流动党员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检验活动开展如何的一个重要方面。信阳是全国劳务输出大市之一,针对全市流动党员多的现状,早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初,市委书记郭瑞民就提出:“一定要把流动党员纳入全市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体部署,抓实抓好,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教育不缺位。”
为解决流动党员参加教育实践活动难的问题,我市依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338个外建党组织,架起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的“金桥”。像胡德友这样的一大批流动党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教育,锤炼了党性,服务了群众。
实现党员教育实践活动全覆盖,澄清底数是关键。我市外建党组织个个有本“明白账”,做到了全市各级党组织流动党员家庭状况清、流动地点清、从业状况清、联系方式清。同时,建好了流动党员基本台账,及时更新流动党员信息资料。目前全市长期外出的21256名流动党员,有71.5%纳入到外建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流动党员居住地点分散、流动性大,集中学习难、时间统一难,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市创新方式方法,为流动党员配好“金钥匙”,确保他们“务工不误学”。对暂时没有外建党组织的流动党员集中地,指派党性强、实力大、联系广的党员牵头组织活动;对零星分散的流动党员,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引导其主动融入当地党组织参加活动,建立起密切配合、互通情况、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教育实践活动双向共管模式,实现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
市教育实践活动办及时将学习内容、学习计划、活动任务、进展情况等内容编印成图解、小手册等通俗易懂的资料,通过专送、邮寄、捎带等方式,送出学习资料4.6万册,让流动党员异地学习有资料、自主学习有内容,增强了学习实效。同时各外建党组织采取专题讨论、网上党校、流动党课等形式,引导党员在学习中总结反思,提升流动党员的主体意识,强化组织纪律观念。罗山县楠杆镇在广东省东莞市小唐工业区务工的9名流动党员,参加了当地党组织的专题生活会,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针对确实联络不上、没有参加活动的流动党员,千方百计进行“补课”,纳入乡镇、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的整改事项,明确专人负责。
为帮助流动党员排忧解难,我市广泛征求流动党员的意见建议,及时了解掌握他们在工作、生活、家庭、创业等方面的困难,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户籍、养老、医疗、工伤、维权、子女就学以及用工推荐、教育培训、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依托外出务工人员维权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和计生服务中心,引导流动党员主动融入到驻地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为驻地和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为流动党员及时送去服务“金手杖”,着力打通联系服务务工群众“最后一公里”。外出党员郑江业带着20名村民在大连完成了一个建设工程后,老板却以种种理由拒付工钱。市外出务工人员维权中心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服务,上门协调,很快让他们拿到了工钱。
我市还通过结帮扶对子,构建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组织管护、学校帮护、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家庭监护等“五大关护网络”,建立健全了动态管理、沟通协调、市场运作“三项机制”,搭建外出发展和回归创业“两个平台”,确保对流动党员“关爱无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