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国宝 天籁之音
【推介词】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伴随“东方红”响彻太空,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楚人生活的那份优雅与从容。战国编钟,以跨越千年的嘹亮乐声,将历史与现代、信阳和世界定格在永恒的时空记忆中!
花 原
距离信阳约30公里有个古镇叫长台关,在长台关有个小村庄,叫苏楼村,淮河水轻轻地从这绕过又向北缓缓地流去。这儿,就是楚顷襄王作为临时国都的战国晚期的都城——城阳城。城阳城是我国现存六座楚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在那儿,发现了我国第一套青铜编钟。
春秋楚武王灭申之后,城阳城成为楚国北部的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城阳城西南400米处的高坡上,是长台关著名的墓葬区,1957年,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发掘了长台关一、二号信阳楚墓。
长台关邱庄村小刘庄西北的陇岗上,坐落着6个非常醒目的大土堆,令当地百姓感到奇怪的是,从东北端数起的第4个土堆常年是温润潮湿的,但谁也没想太多。1956年,信阳一带遇到了大旱,村民们四处寻找水源,他们猛然想到,那个常年湿润的土堆下可能有水,在那里打井肯定会出水的。于是,在3月里一个晴朗的日子,村里一位姓刘的农民便在这座土堆上开始了打井抗旱,他万万想不到的是,挖出的竟是一些木板。好奇心驱使他继续往下挖,不料想进入到了墓葬的椁室,那是他从未见过的色彩艳丽透着诡异花纹的木板和浸透着青色泥浆的的青铜器。他完全惊住了,他的鲁莽举动惊动了县委,轰动全国的信阳长台关一号和二号楚墓的发掘,就这样,在这位粗壮的汉子手中拉开了序幕。
闻讯赶来的省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仔细研究了挖开一角的墓葬,根据他们丰富的田野经验判断,这是两座大型的楚国古墓。经过多日的连续发掘,终于尘埃落定,这是他们当时所见过墓葬形制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楚国古墓葬。
这是两座并排埋葬的楚墓,两座墓葬的形制相同,是大型的木椁墓。它们都有前室、主室、左侧室、右侧室、后室、左后室和右后室七间,就像他们生前使用的住房一样豪华舒适。这七室均用长方形的栎木建造,由539根方木筑成,具有七室的椁室结构是当时鄂、豫、皖、湘等省所发现楚墓中形制最为庞大的。
考古工作者从墓中共清理了800余件文物,有青铜器礼器、乐器、玉器、木漆器、陶器、丝织品等,这么丰富的随葬品,俨然如一座地下博物馆。这么高规格的墓葬形制,那么墓主人是谁呢?它记载着怎样的一段兴衰沉浮的历史呢?考古专家们仔细清理研究出土的青铜器,希望能从铭文中寻找出一丝蛛丝马迹。
终于,人们在13件一套的青铜编钟,其中最大的一枚编钟上发现了铭文,其铣上镌刻有铭文,郭沫若考释为:“佳(惟)……屈……晋人,救戎于楚竞(境)。”这短短的十二个字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墓主人的身份也即将揭开。
同时,也引起了各路考古专家的纷纷猜测,根据铭文与文献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铭文大致说的是,楚国灭戎蛮子赤而引起的楚晋纠纷的一段故事。故宫博物院的顾铁符先生,对编钟上所铸的铭文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墓主人就是《左传》中提到的楚国将领——左司马眅。
楚国朝廷的高官,如有大师、大宰、司徒等,名目繁多,但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是令尹和司马。左司马就是直接带兵的高级将领。左司马眅,信阳人,是位颇具才华的军事家,因统帅信阳的“申、息之师”屡建战功,官至楚国的左司马。在楚灭戎蛮赤的大战中,左司马眅在战役中指挥灵活,最终取得了胜利。当时,左司马畈所统帅的数十万“申、息之师”就驻扎在楚王城一带,他死后也就葬在了故土。
这套编钟的发现格外引人关注,由大至小,井然有序,骈列为一架。编钟为长方形钮,两铣下垂。尺寸及重量13件依次递减,最大的通高30.2厘米,重4.36公斤。最小的通高12.93厘米,重0.4公斤,钟槌为木质作丁字形。编钟出土时保存完好,每只钟上有薄薄的一层黑色氧化层。
编钟的铸造非常复杂,工期很长,需要经过造型、浇铸和铸后加工等几个环节。编钟在铸造成型之后,还需要经过最后的一道工序——磨砺加工。钟体表面细腻的磨砺相当于现在铸件处理中的“清砂”,一方面使钟体更加美观,而更多的是为了钟的调音,磨砺改变了钟壁的厚度比例,有效地改变了它的频率,同时,也顾及了音色的良莠。
多少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先秦的编钟一钟只能发一音,那么,“一钟双音”是由谁最早发现的呢?1957年由于信阳出土了当时最早的青铜编钟,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今中国音乐研究所)派出文物专家王世襄等人,前往河南考察调研,但都是在一钟一音认识的基础上来考察信阳编钟的。调查小组还用这套编钟敲奏一曲《东方红》,并录了音,这次录音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开播曲。但这次并不是“一钟双音”的真正被发现。真正发现“一钟双音”的是在1977年上旬,由黄翔鹏等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调查“探索我国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状况”,黄翔鹏先生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信阳编钟具有“一钟双音”。所谓“一钟双音”就是在一件编钟上面可以发出两个乐音,一个是在正鼓部,另一个在侧鼓部。
黄先生在为先秦编钟测音调的过程中,吃惊地发现,绝大多数钟的右鼓部有着明确不同于正鼓部的音高,而且通过对编钟振动方式的测量,证明每口钟都能发两个音。黄先生很兴奋,他认为这种有规律的现象,是古代铸钟的工匠有意识地铸造,也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一钟双音”。我们祖先以十分成熟、精湛的工艺铸造出来具有明确双音的青铜编钟,为中国音乐声学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令信阳编钟声名大振的,则是在1970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在卫星上不断向太空播放着的同一首乐曲《东方红》,就是由这套青铜编钟所演奏。与此同时,这颗卫星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我们恍惚身临其境,感受到楚人生活的那份优雅与从容,把对生活中的审美、崇尚礼乐延展到了各个层面。凯旋的将军,略带疲惫,却神采奕奕。幕夜,祭祀大典开始,序幕已经拉开。钟,缓缓地敲起;鼓,声声奏响,充满着怪异图案的青铜礼器,盛满了牲畜和美酒,在礼乐声中荡漾着神秘与敬畏,在余音袅袅的金石声中完成了无比神圣的祭典大礼。此刻,将军缓步走出,脸上露出好久不见的微笑。如水的月光下,借一缕清风,把人间最美的楚乐灿烂盛开在尘埃中。干杯,将军,在这清悠绵长的古老音乐中,和着美好的祈盼,让我们不醉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