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读书

新时代需要新智慧——评长篇小说《心机》

2013-04-09 09:03:35 来源:作者: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展示特定领域的真相

    放在我面前的是加籍华裔作家陈思进和他的合作者的新作《心机》。封面上明确标明了它的基本内容:“首部跨国金融商战职场小说”;还有明确的提要:“看穿华尔街的圈子圈套洞悉金融商战局中局”。显然,它要提供的是一个特定领域的真相,而“首部”则是强调它是“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披露。从商业角度看,这就是它主要的卖点。

    当下需要的认识价值

    那么,这样的卖点在今天包含着怎样的价值呢?

    小说是艺术,是审美对象。但,它提供的审美过程始终和认识功能难分难解;它的审美愉悦总是和发现真实的惊喜同步。因此,小说的价值少不了历史价值、认识价值的融入。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成就的肯定,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巴尔扎克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与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的职业历史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是的,恩格斯毫不掩饰地说明了他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深化了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包括其中的经济运行。当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中孕育而出的关键的时代,这种认识是何等的重要。

    我从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经典论述中,找到了一把开启把握《心机》价值的钥匙。因为,世界历史又到了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关键时刻,而《心机》的作者,如前所述,正有这样的自觉和担当。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有一个两大阵营的对抗从冷战到冷战逐渐消解,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进步的主题愈来愈彰显的过程;尤其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新课题层出不穷的时代。其中,有一个需要特别审视的问题,即美国在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角色的问题。所谓两大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当社会主义阵营崩溃,美国的全球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全球的政治与经济的总格局中,举足轻重。于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中,重新认识美国的全球影响,正面的,负面的,成为各国认识自身发展环境的重要课题。

    认识的重心:金融

    面临这个历史性的认识任务,《心机》选择了一个当代极为重要的领域,即金融,作为认识美国世界影响力的平台,绝非偶然。第一、核武器的高度发展,使战争的杀伤力变得不分你我;具有起码理性的政治家都获得了一个常识性的认识:一旦发生全面的世界性的核战争,绝不是某些低智商的战争狂人所设想的那样,出现常轨战争的结果——“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或“虽有牺牲,保全大部”,而是世界性的毁灭。爱因斯坦睿智的描述是:若问我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我不清楚(按:新武器还在发展),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石头。因此,核武器的发展反而强化了避免世界大战的共识,奠定了和平与发展的理性基础。于是,美国要维护影响世界的地位,除了保持核威力,更重要的是转移重心,强化经济的全球影响力。第二、人与人、国与国的经济交往早就走出物物交换、钱物交换的框架,而扩大为资本的投入与产出,在钱与物之间形成了一个资本运作的巨大的空间,这就是金融;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强大突出的特点是:美国的金融中心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如大宗的石油、粮食,是用美元来结算的。于是,揭示金融的真相是认识美国操控世界经济的一个必经的渠道。第三、揭示这个真相,是当代的客观需求,但需要一个相应的主观条件,那就是谁来揭示,谁能揭示?恰好,《心机》的作者具备了这个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

    作家,特别是小说的作家,不是靠文学系的课程能够培养出来的。它最需要的是作者特殊的经历,和在这个经历中薰陶出来的特殊的品性。没有伏尔加河边的流浪生活,就没有高尔基的成名作“童年三部曲”;没有铭心刻骨的贵族生涯和震撼肺腑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经历,就没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而《红楼梦》则处处流淌着曹雪芹家族兴衰的斑斑血泪。《心机》的作者之一陈思进,前几年出过一本自传体的报告文学《闯荡北美》,这个“闯荡”有两个重点:一是闯入华尔街,获得了零距离观察的机遇;二是亲历9.11,成为这个举世瞩目的大事件的幸存者,激发了深入认识华尔街的觉悟与激情。小说主人翁昭阳当然不是作者的克隆,但植入了作者的经历和心理过程的基因。

    客观的需要与主观的契合,构成了这部小说宏大的主题。从华尔街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西方、东方,化为了各个国家形态各式各样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世界性的心理恐慌,就如一个破坏性巨大的怪兽突然从天而降,人们却不知来龙去脉,更无十全的对策。《心机》正是在这个当口,面对这个全球性的话题,力图从源头上揭开真相,促进人们理性的探求与思考;以至于前加拿大银行中国区总裁陈林龙认为,《心机》所展示的金融界的“高端对决”,是“迄今最真实的”。

    作为金融外行,我对书中所揭示的全部金融现象是否完全准确,难以作出很自信的判断;但,我从中至少获得了很多对现代金融的印象,成为了我进一步思考当代人类经济关系的一些资源。我深刻感受到了金融的两面性,就如一把双刃刀一样。没有金融业的资金组合,就没有现代生产力;但正因为在资金和生产之间有一个金融的链接所包含的复杂的环节,这就让资金背离生产的目的获得了可能与机会。谁都知道,只有资金用于生产才能增值;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核心的价值交换是:把资本的既成价值转化为资本的增值价值,金融本身并无增值功能;正如我们常说的“零和游戏”;恰如一块既成的蛋糕,不会增大,但怎样切这块蛋糕,在场的每个人能吃到多少蛋糕,却有很多学问。很可能该吃的人没吃到,不该吃的却把最大的一块带回家去。我们对金融功能的应有认识是:把资本引向发展生产的天地,是金融的健康功能;反之,通过金融资本未能达于发展生产而满足了不正常的私欲,这就是病态的金融。

    于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三个问题:第一、美元的世界地位相当于切蛋糕的掌刀人,印钞票的权力就是改变币值的权力,它直接影响世界经济,一升一降之间,改变着你手中货币的含金量,改变你的财产的拥有量。第二,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优势,但对金融监管却有制度性的缺失。第三,金融界的高管是人不是神,制度的缺失就给人性中的贪欲提供了膨胀的空间;很多金融的衍生产品,就是满足私欲的陷阱。它扭曲了资金的流向,把金融引向危机。于是,《心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清醒的警示: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需要完善;世界的经济格局需要改革。显然,当代人类需要这样的认识来优化自身的智慧。

    认识与审美的融合

    如上所说,《心机》应运而生于认识美国金融的当代需要,但它不是金融学讲义、教科书,它是一部艺术小说。它所包涵的认识功能,不是赤裸裸的理论形态,用形式逻辑来进行推理;它溶化在人物的命运、性格的发展和心理的流程之中;并在故事、情节、细节中展示出来。而归根到底,它必须是人性的观照。

    小说的基本结构可用四个字来概括:一线两翼。“一线”就是主人公昭阳的命运和围绕着昭阳的命运所展开的各种人物的关系,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同事,还有跨国的人事关系,等等;“两翼”就是以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空间,以昭阳的家族——韩氏家族为中心的中国空间。主人公的命运的流动牵引着两个空间的互动,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当代世界性规模的生活画卷。要强调的是,主人公昭阳的命运的流程与转折与作品具有认识意义的主题是水乳交融、紧密结合的。用一句话来概括:闯入华尔街,走出华尔街。“闯入”是认识华尔街的开端与延续,“走出”是认识华尔街的升华。当昭阳走出了华尔街,具备了新的历史担当的自觉,他的认识升华了,他的命运获的了一个新的开端;作品的主题也达于完满的体现。

    评论小说,我一直坚守一个基点:小说的审美本体,即它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元素并非小说独有,在可听可视的叙事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剧中都有这些元素,并且更加的具象化;那么为什么人们,特别是文化素养更高一点的人群,还是要看小说。中国的“四大名著”都不止一次的搬上了戏剧舞台,拍成了电影、电视剧,而忠实的读者仍然不放弃阅读原著。原因就在于它不可替代的审美元素和审美方式:一是它的直接的心灵剖析,人们盛赞托尔斯泰展示的“心灵辩证法”就是小说独有的审美元素。二是小说的审美的媒介不是可听可视的具象,而是文字记载的语言,所以小说大师一定是语言大师。他们是通过文字语言,调动读者的联想、想象、知识储存,在读者的心中化为了各有特色的音象、图象、人的具象;这是一个更加高级、魅力更加神奇的审美过程。所以,我认为尽管目前视听艺术几乎把小说挤到了边缘,但随着教育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小说一定会占据更大的审美平台。在此之前,《心机》的作者已撰些了七、八本书,也尝试过写小说(如《绝情华尔街》),再一次选择小说这样一个具有高级审美意义的体裁,显然对小说不可替代的审美特点,作了充分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而我要建议的是:更深地挖掘人物心灵的冲突和摇摆,进一步强化语言的灵动和张力,应该是继续努力的重要课题。(凤凰网读书 作者:沈敏特 )

编辑:wht来源: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