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一样》,作者:方绍伟,出版方:中国发展出版社
旅美学者方绍伟新作《中国不一样》近日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方先生坚持其一贯的“冷酷实证”思想,以严密逻辑,深邃理论,手术刀式地剖析了正在发生的社会问题。远至“中国经济能多远”,细至“败德是个什么问题”,深至“腐败还有治吗”,大至“中国模式会崩溃吗”,在作者雄辩的笔端下,无不条缕分明,入木三分。同时,该书也在社科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关于《中国不一样》,我们无意揣测作者在受众方面的创作考虑,但成书的实际效果是:它不仅仅是纯粹严肃的理论阐述,也是一个热点社会问题分析;它远非只适合学术界,亦适合各阶层普通读者。这也许是该书较为畅销的原因吧。
足够的理论性
世界上从来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依此理,说某一个国家“与众不同”,无疑都可以成立,立论“中国不一样”遂符合逻辑。然而,倘若只是罗列出表面的不同之处,或凭借没经分析的直接经验来平铺直叙,即使有再多的例证、再多的数据,不免是无聊之作。只有如作者般尽更大可能地去除价值偏见,依靠权威数据、科学解读,严肃地实践思辨等,而后形成的某种符合逻辑的“说法”,才具有真正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
作者通过专业学术手段出发,在书中试图为读者解读一系列社会热点,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为什么不一样”,一是“谁有可能实施什么方案”。事实上,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中国能否最终避免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要知道,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必然说,乃至“中国(模式)崩溃”必然说等,在经济学界、社科学界甚嚣尘上。
那么,“中国为什么不一样”呢?作者延续其《中国热》等前著用理论解释现实的尝试,继续深化、发展其“经济发展原因的三层制度论”(生产—分配—破坏)等观点。但是,在本书里,作者更强调的是“制度文化组合”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十分强大,作者认为,它强大得足以成为“中国为什么不一样”的最重要依据、最关键因素。
怎样理解作者这个论断呢?这可从几乎贯穿本书的论述中体现到,本书在讨论政治经济问题时侧重于分析制度原因,在讨论道德和腐败问题时侧重于分析文化原因,作者总体上正是采用此“制度文化组合决定论”观点,来解释“中国为什么不一样”。而将“制度文化组合论”放在“演化博弈”的框架内理解就更为清楚,后者也是“制度文化组合论”与一般“国民性理论“完全不同的原因。这在该书的第三篇《腐败还有治吗》及其他相关章节中分析得十分透彻。说到底,中国不一样,其核心就是中国的“制度与文化组合”不一样。同时,作者明确提出,“普世价值只能解释中国与外国的相同,不可能解释中国与外国的不同”,理解中国的要害是“观察问题的视角”。
良好的可读性
或许是出于“找出原因”且需“有人信”的实际出发,该书力求易懂而未必通俗。虽然作为学术理论著作,不可避免地涉及专业术语,但作者在量、度的把握上十分巧妙,夹叙夹议,让枯涩的专业名词不致造成阅读阻碍,可以说,该书具有一定程度的类“故事情节”,普通读者也能看懂。
如第5章《金融垄断能打破吗》,这本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也涉及不少金融术语。作者一开始以破为立,从一篇明显硬伤的所谓檄文落笔,再逐渐渗透专业内容而后以轰动天下的吴英案为典型事例,自然而然地在事件背景、成因过程、结果的叙述中形成了一定的情节矛盾,融入故事性,最后回到本章主题,且延伸介绍了相关的政策和理论知识。也许,非专业者不一定能完全了解,但引人入胜是肯定的。
像这样的章节在全书中有很多,无论行文形式如何,大抵都是娓娓道来,并非强行灌输,也未因冷冰冰的理论推进而令人“不忍卒读”,更没有流于叙事而令学术性有所缺失。
其实,仅凭书中涉及社会热点的章节标题,便可略窥该书的精彩内容,如果说“从中印问题说起”更多地只是为庙堂黉馆所关注,“谁敢做空中国经济”更多地只是为富商巨贾所关注,“高增长与高腐败为何比翼双飞”更多地只是为政要官员所关注(其实也涉及个人),那么,“中国的房市要崩盘吗”则几乎是为全体国民所关注,而“中国人缺德么”、“国人开车为何互不相让”、“范跑跑与中国人的道德悲哀”、“中国人已经禽兽不如了吗”、“从高考作文题和读经诵典看中国的教育困境”等,亦无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方绍伟出生于经济氛围浓厚的潮汕地区,负笈北大,并有就职中国社科院、天则经济研究所等国内实践经历,可谓深谙“山中”景,而旅美20载,可谓处于“山外”,这有利于作者为读者说清楚中国的“真面目”,事实也证明了作者分析的精彩。当然,作者有作者的观点,读者有读者的看法,有些理论可能值得商榷,有些说法可能难脱片面,但总体而言,《中国不一样》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一位读者细读。
上一条:
《一炮走红的国家》:探寻新兴国家的经济奇迹
下一条:
我国出版首部全面解读三沙市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