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读书

卓南生新著《日本的乱象与真相》析日本政坛流变轨迹

2013-06-05 08:03:18 来源:新华悦读作者:简介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五、如何向日本传达东南亚多元社会的真相?

    日本人“国际化”的壁垒是什么?

    采访者:战后到日本的留学生不多,当时你们想了解日本,相信日本人也想要通过留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怎么看待外国人呢?他们对东南亚的华人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卓南生:在上世纪60年代,对日本人来说,东南亚可以说是一个怎样也讲不清楚的问题。原因是,他们对东南亚本来就不太关心。最明显的例子是,我自我介绍是来自新加坡,但被转介绍给第三方时,不是称我是菲律宾人,就说我是印度尼西亚人。因为对他们来说,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都是一回事。其次是,不少日本人自认为是“单一民族国家”,他们对多元民族国家既不了解,也无法接受。因此,对于在东南亚土生土长的华人,他们一口咬定就是“中国人”,是华侨。

    我们对被称为华侨或中国人是有强烈的抵抗感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学生年代,对此曾有过大辩论。那是一个年轻人充满“梦”的年代,也是东南亚风起云涌,争取独立,当家作主的年代。当时在青少年之间,最流传的一句话是“你不管政治,政治会管你”。我是在1955年小学六年级开始对时事产生兴趣的。对时事问题真正有所关心,应该是在中学时期,以及后来在南洋大学求学的60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我们土生土长的东南亚华人,尽管我们与生俱有所在地的公民权或国籍,我们都得面临一个将忠于自我身份认同的重大的选择:我们是中国人,还是所在国的国民?我们究竟是华侨还是华人?当时的主流看法是:我们是所在国当家作主的国民的一员,是华人而不是“华侨”。“侨”是暂时居住的意思,华侨是把中国视为祖国,最终还是想回到中国去,即存有“落叶归根”的归属意识。华人则将所在国视为自己的祖国,对所在国有强烈的归属感,即生于斯,死于斯,存有“落地生根”的情感和意识。

    有关华人、华侨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想得最多,因此在相对上能说的比较清楚。上一代的人,像我们父母亲从中国到南洋谋生的那一代的人,哪怕他们拿了公民权和当地的护照,他们对自己的故乡还是十分怀念的。而我们的故乡,其实,就是东南亚的各个所在国,就是新加坡或印度尼西亚等。但这样明确的认同意识,当我们一到日本,就发现到怎样也无法和日本人讲清楚。因为,日本人从战前就被灌输“一种语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单一民族国家的观念。他们常说日本人终归是日本人,就是血缘高于一切。当时,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日本基本上没有中国留学生。所以,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也反映在他们对我们的态度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东南亚华裔留学生能感受到中日关系的冷暖。

    当然,对东南亚华人的认同问题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并不仅仅是日本人。我发现,有不少中国人也持有近似的看法。曾有读者在阅读我的日本时评之后,就把我对中日之间(在不少问题上,实际上也是日本与亚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与是非论争之评析,想当然地理解为海外华裔对中国的“爱国心”,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误读。

    同样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外国的“东南亚通”在谈论上世纪新马华校身份认同的问题时,无法摆脱上述的偏见与想当然的观念。殊不知,这些问题早在我们中学时期已有明确和相对完整的结论。

编辑:xynews来源:新华悦读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