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依然是一个焦点
上世纪80年代,马尔克斯作品的译本众多,其中不乏经典译本。因此,当今天正式推出马尔克斯的中文版时,译本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比如之前《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就曾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而本次新推的两部重要作品,《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采用的是西安外国语大学陶玉平教授上世纪80年代翻译的老译本,但是做了一次新的校订;《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则由“80后”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魏然翻译。出版方表示,这是他们慎重比较后所作出的决定。
陶玉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要了解马尔克斯,《上校》是一部首选作品。这部书语言直白、简练,甚至有点海明威白描的味道,与他之后作品的风格有很大不同。他还认为,马尔克斯后期的作品都没有超过《百年孤独》。
魏然认为,马尔克斯创作的两个最大特点,一是他对时代巨变的感受,二是对炽烈的爱与宿命的把握。如果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家庭叙事史系列,那么《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绑架的消息》则呈现了马尔克斯对哥伦比亚社会问题的关注。马尔克斯曾说过大致这样的话:“我写这些事件是为了让这些事件不再发生。”
马尔克斯究竟有没有塑料味儿
作家格非认为,《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他读过的最好的中篇之一,从它的力量来讲,马尔克斯所有作品里面没有能超越《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而另一位知名作家麦家,则更推崇《霍乱时期的爱情》,他说:“如果一个人可以获两次诺贝尔奖的话,在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当中,有资格获得第二次的,我觉得是马尔克斯,因为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完全可以再得一次。”
作家刘震云却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说,在重读一些书后,他觉得马尔克斯写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特别是读他后期作品的时候,能闻出一股塑料味。如果一个作家越写这方面越纯熟的话,他可以由一流的作家往二流的作家靠近了。真正好的作家应当越写作,作者的影子越模糊,以至于消退。
马尔克斯晚期的写作或有倒退,但不可否认的是,获得诺奖的文学家很多,但马尔克斯在中国的影响力似乎永远是最主要的几位之一,中国读者深深为马尔克斯笔下那种大苦难和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挣扎而着迷。今天,当我们重新阅读马尔克斯时,一定要知道,他的笔下绝不仅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上一条:
《世事天机》:入世看百态,出世看禅机
下一条:旅美学者方绍伟新著解读为什么《中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