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旅游

圆明园整治方向受质疑:遗址还是公园?

2013-07-12 11:07:08 来源:新华网作者:王萍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戴盈、姬少亭、岳瑞芳)圆明园历史上的核心地带——圆明园西北部地区正在实施环境整治修复工程,未来将向游客开放。

  但是,圆明园学会多位专家认为,这个2011年4月开始的工程是毁坏性的,圆明园的性质正从“遗址”滑向“公园”。

  而就在7月3日,国家文物局刚刚公布圆明园被列为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150处重要大遗址之一。

  边考古边整治?

  被整治的圆明园西北部占地约100公顷,乾隆时期所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里面的美景多出自于此。2008年,最后一批居民迁走,这里成了一块起伏的荒地。圆明园爱好者曾把这里称作尚未被惊扰的处女地。

  “当时,生产队和农民的活动都是地表上的,地下的遗迹还在,西北部的山形水系相对完好。”圆明园学会副秘书长要砾闵说。

  “现在,很多挖土机就这么从遗址上开过去。”圆明园学会会员马智新带着记者实地走访了圆明园西北部。24岁的马智新两年来100多次到圆明园观察其变化,拍摄了大量图片,并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卫星图。

  他指着“廓然大公”河道边的石块说:“这些石头都是这里出土的,他们拿挖掘机挖出来就往旁边放。”他曾多次和施工的工人交流,却从未见过专业人士在场指导。他问工人是否知道该如何摆放挖掘出的石块,工人的回答是怎么好看怎么摆。

  圆明园管理处负责文物保护工程的副主任张国斌告诉记者,之所以有环境整治修复工程是由于历史原因。“有农民在那里生产、生活,垃圾清运和河道疏通都需要使用机械,施工是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避开遗址进行的。”

  张国斌说,整治工程的依据是国家文物局2004年《关于圆明园西部遗址区环境整治的批复》。

  记者致电负责遗址保护工程审核的国家文物局考古处副处长张磊。他告诉记者,环境整治属于保护工程的一种,文物局2004年的批复文件是原则上同意,具体的项目内容和考古勘察的审核都属于北京市文物局管理范围。“只要原方案没有改动,这个批复是有法律效力的。”@  张国斌表示,没有改动过原方案。“西北区的所有文物都没有动。圆明园墙内都是遗址区,只要有动文物本体,都要请上级审批。”

  动用大型机械可能遭破坏圆明园的“骨架”

  1999年起,北京市政府曾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研究、编制完成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2000年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包括圆明园管理处在内的机构和组织公认为指导圆明园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中明确界定了园内的遗址包括建筑遗址、山形水系和植被,必须整体保护。

  当记者问到文物遗址的范围是什么时,张国斌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园内的山形水系、园内的一草一木都是文物,这是对文物宽泛的理解。在实际上,狭义上的概念是有实际载体的文物。”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曹新2012年秋天曾到过工程现场。她说,动用大型机械的做法是很不审慎的,可能遭破坏的首当其冲就是山形水系——圆明园的“骨架”。

  “圆明园的山形水系不是原始存在的,是人工挖湖堆山而成。山重水复的空间结构,从自然山水中概括而来,是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的高峰典范。”曹新说,“我们看到的作业场景,这种方式对非常重要的遗址是不应该的。按他的方法挖下去一铲,有没有碰到原来的路基、驳岸?希望管理处能拿出具体的依据。”

  长年研究圆明园的法国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学院讲师、法籍华裔建筑师邱治平也认为,圆明园的精髓就在山形水系,曾经保存相当完好,但十多年来的园内很多修复行动都造成了状况进一步恶化。

  “在缺乏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开挖可能会破坏遗址。这是抹去历史记忆,是不能接受的。”邱治平说。

编辑:xynews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