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正军/图
●背景
电影的口碑好坏与票房无关?被无数观众拍砖骂烂的电影还能创造票房佳绩?近日,国产电影市场里的这种现象成为时下热门的话题。眼看着《天机·富春山居图》将2.9亿票房收入囊中,《小时代》的票房又节节攀升,很多观众开始各种吐槽,网上更是唾沫横飞,骂声一片。为什么不少“烂片”却能取得高票房?这究竟是正常现象还是一种病态?烂片高票房的问题出在哪儿?如何才能探索出国产电影口碑与票房的双赢之路?且看各方观点。
观影低龄+争议效果
■恒大影视发行公司副总经理 谭卫民
目前,不少国产电影都获得很高的票房,这与市场的开发与发展密切相关。早些年,电影院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有了十几年的欣赏培养,观众群形成了一定的鉴赏习惯。近几年来,影院逐渐向二三线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新的观众走进影院。这批观众刚刚形成看电影的习惯,有数据表明这些观众的平均年龄向低龄化发展,这些观众选择电影的定位没那么清晰,更多是无意识消费。那些宣传舆论做得好、内容轻松愉悦、话题跟现实生活贴近的电影,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国产电影的宣传到位、盗版控制严密,在大家对电影的评价还不清晰的时候,观众会有强烈的观赏冲动,这种冲动就会变成行动,促使国产片的票房瞬间爆发。尽管一些电影有负面的评价,但短短的几句话大家谁都不相信,都想亲自去鉴定影片的好坏。再加上争议形成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使观众在短时间内的消费欲望爆发了,从而形成影院的排片优势。影院的排片优势又引导观众选择电影,观众在无意识走进电影院之后,肯定会选择时间就近的电影观看。这几条水流聚集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波浪,最终汇聚成高票房。
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有的人从市场角度出发,有的人从技术质量方面考虑,有的人从社会娱乐角度衡量,大家所站的角度不同,因此评论势必有褒有贬。这些评价有的被媒体报道,有的还仅停留在观众内心未被媒体捕捉,表面上就会出现一边倒的舆论。只要观众在看完电影后觉得满足,电影就起到了它的作用,不管评价好坏,它就满足了部分人的需要。
艺术评价+商业效果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 魏鹏举
什么是烂片和好片,从艺术作品角度的评价和商业上的评价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文化产品的艺术评价和商业效果之间从来都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不仅电影,图书也是如此。比如当年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当年严肃的文学界不被看好,但在市场上却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文化产业我们又称之为注意力经济,什么东西能引起注意,什么东西就能带来更好的商业效果。所以从文化产业的特点来说,为了达到文化产品的商业效果,它需要的不是好评,而是争议。
近几年国产电影票房有大幅度的飞跃,总体上来看,口碑好的影片总能带来更好的票房,比如《人再囧途之泰囧》、《中国合伙人》、《致青春》等。而《富春山居图》这类口碑不高的影片,有的明星很有卖点,有的营销做得充分,也能获得不错的票房,这其实也说明国产电影消费市场的确在快速膨胀,消费者正处于“饥不择食”的状态。随着国产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电影市场的评论、推广、生产等各个体系之间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使社会评价系统对生产系统产生比较正向的作用力,最终使票房和口碑趋于一致。
另外,也应该看到,国产电影在消费端表现出一片蓬勃发展之势,但是在创作端,国产电影整体的创作环境还不够好,比如电影题材同质化现象严重。对此,建议建立国产电影的分级制度,丰富电影的创作题材,鼓励各种类型的电影百花齐放,这样才会增大好作品出现的几率。而从产业的意义上来看,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电影市场本身的繁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投资影片本身的扶持力度,为电影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的中小影片创意上很有价值,但因为投资少,在进入电影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比较弱。希望政府能够对好的低成本电影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扶持和帮助,让更多优质的低成本电影在市场上享受公平竞争。
浮躁市场+病态营销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 赵卫防
近些年来,国产电影市场虽然票房逐年攀升,产业指标都有大幅度飞跃,但是这些指标飞跃的背后存在很大的危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影视浮躁。电影从业人员大都在想,怎么能通过一个片子拉动更高的票房,怎么能创造轰动效应,却忽视了一部电影本身的艺术质量和社会价值。
人们口中的烂片有着很高的票房,这同时也反映了当下电影市场的一种病态营销。纵观取得高票房却口碑不佳的电影,它们成功的因素就在于营销所创造出的轰动效应。此外,新媒体时代网络的推波助澜,一些争议较大的电影很容易形成了话题效应,加之一些大牌明星的号召力,很多观众就心甘情愿地走进电影院,还有一些观众就是冲着看它到底如何烂、如何次去的。对于电影制片方来说,成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目的就达到了,不论观众怎么骂,票房已经有了保障。
一部分电影在有着巨大隐忧的市场环境下,带着浮躁的心态,依靠病态营销取得了高票房。加之在浮躁的市场下,跟风现象特别严重,一种营销方式显现出其优势之后,后面的电影都开始按照这种营销模式去操作。如此一来,影视浮躁促生了病态营销,病态营销又为影视浮躁推波助澜,从而产生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如果此类问题不解决,会对国产电影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引导国产电影从浮躁归于良性发展,是业界需要努力的方向。
舆论混乱+从众心理
■首都师范大学影视系副教授 凌燕
导致“烂片却有高票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国产电影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机制有问题。很多观众希望通过其他人对影片的评价来确定自己选择哪部电影,现在观众确实也能够通过媒体的报道以及豆瓣、时光网等专业电影网站的一些评论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但是现在的舆论系统非常混乱,一些电影制片方为获得高票房,专门制造出各种评论,甚至雇佣网络水军。如果仅仅是受舆论影响选择观看一部电影,观众很可能会产生心理落差,因为影片与心理预期不一致。
事实上,电影的舆论已经在影响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整个国产电影的舆论似乎缺乏一个引导,任由市场上的各种声音兴风作浪。谁更有钱、造势更大,观众能够看到的舆论就被其左右。在这样的怪圈下,既然消费者没办法判断花几十块钱去看一部电影到底值不值,那就只能取决于这部电影的关注度了。无论电影本身是否具有艺术价值,至少它有一定的消费价值,在花钱看过之后还可以拿来跟别人讨论。“我进电影院就要看大片或者大家都在看的片”,这样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观众把电影当作一个纯粹的消费产品,从长远来看,这种观念不利于电影文化的发展。
微话集锦
@嫣嫣自语:你说现在人看电影是什么心理?纯图一乐儿,还是奢求在电影中寄托一些岁月年华?你说什么是烂片儿?卖座儿不叫好的是不是烂片儿?叫好不卖座的是不是烂片儿?所以,你若问我高票房值不值,我会说,如果你在电影中找到了你的需求点,那就值。
@杀杀唱反调:现在大众普遍有一种令人发指的 “审丑”心理,这也是《富春山居图》等烂片能够拿下高票房的原因,其实观众水平不高不是根本原因,有本事你有关部门别总像个癞皮狗一样老挡在路中间。《小时代》上映的时间,基本是万片齐喑的状态,好片都被拦在门外,这种“保护主义”来维持票房的尊严,也就难怪了!
@圡圡酱:受不了《盲探》,真是打负分的心都有了,太狗血了,无力吐槽。最近的电影市场真是充斥着各种烂片,我们的编剧导演都怎么个审美、怎么个品位啊?无语烂片票房火火的,而好书、好书店却鲜有人问津。现在一味地吹嘘报道票房多高多高,和我们一味追求GDP有什么不同?都跳不出唯钱是瞻的怪圈。
@clair-张琛:课堂上经常有人提问,为什么烂片的票房那么高?当时我也提示大家分析商业谈判中的优势。终端放映方可以解释一部分原因,另外经济学考察市场总是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而实际中有时候“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周晓福Blade:今天看到国产片击败好莱坞大片的新闻,哥笑了!禁播,提前下线,推迟上映……19部电影,国产占了16部,用政策保护那些国产烂片的票房。如果是高质量的电影,大家都没话说,但如果保护烂片,以后大家都拍烂片吧,只要明星够,打着大片名号票房有保护,谁还会管质量?
上一条:国内消费者信心显颓势
下一条:9类网络商品交易违法行为被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