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国际旅游岛,国际房地产岛还差不多!”“没见增加了多少游客,房价倒是涨了不少!”几名当地居民向记者抱怨。这种抱怨之声几乎充斥在海南的每一个角落。
海南,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邻北部湾与越南相对,地处热带北缘。这里常夏无冬,阳光充足,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海南被赋予了“天然温室”的美称。
自1988年建省以来,面临数次机遇,海南试图改变落后的局面,但却先后经历了汽车走私事件、洋浦“租借风波”、房地产泡沫等挫折,发展战略也摇摆不定。历经20年的艰辛奋斗后,海南距离预期发展目标仍然非常遥远。
2009年,海南再次迎来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当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描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分三步走,2012年之前要“打牢基础、优化环境”,2015年“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到2020年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海南建省25周年,国际旅游岛获批3周年之际,海南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游客接待和旅游收入的目标。2012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共计3320.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9亿元,增长17%。国际旅游岛政策效应确实让海南尝到了甜头。
然而,2011年、2012年,海南均未能完成当初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其中2012年实际增长9.1%,与年初预计13%的目标相去甚远,致使年末不得不临时调整增长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有关专家看来,海南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产业,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正在变成一个地产盛宴。
与此同时,海南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之路也并不顺利。狂飙的地产业让海南旅游业的“硬件”有了大规模“更新”,但这并未带来管理制度等“软件”的升级。每到年末,当大批游客集中奔赴海南享受温暖的阳光时,有关三亚“宰客”的消息就会见诸报端。
海南本地居民,原本应该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最积极的参与者,但现在却恰似局外人,他们发现来客可以豪气地甩出现金,“一栋栋”地买下那些临海楼盘,而自己却无法买到一套房产。
诸多问题背后,有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冲击,也有海南产业结构单一、内生动力不足的弊病,还有一系列体制机制及文化环境的制约。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有关部门对“国际旅游岛”定位理解的偏差。
今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这意味着中央对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对于海南来说,“国际旅游岛”应该是什么模样?是手段还是目的?如何让海南既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也成为“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面对这些问题,海南似乎仍未找到解决之道。
“每一次机会到来时,海南似乎总是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上阵。”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海南人士表示。他们希望,“国际旅游岛”可以成为海南崛起的真正契机,在为国家经济转型探索新路的同时,也能圆25年前,那位叫邓小平的老人许下的一个“海南梦”。
1. 地产,还是地产
人们惊讶于海南再次火爆的地产开发,却往往忽略了海南的另外一个身份和任务——建设国际旅游岛。
步出海口美兰机场那一刻,铺天盖地的楼盘广告便映入眼帘。
“你一路上看到的广告牌,百分之九十都是卖房子的。”在由海口通往万宁的高速公路上,司机阿文感叹说,海南的支柱产业绝对是房地产,而不是旅游业。
阿文服务于海口的一家旅游公司,也已在海口成家立业。对于近几年海南房地产市场,他的直观感觉是“买不起房子了”,而后庆幸在楼市暴涨之前就先安了家。
对于像阿文这样的海南人来说,自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获批之后,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海南房地产的再次火爆。这很容易让老海南人联想起1992年的“房地产泡沫”,那些到处烂尾的楼盘让他们记忆犹新。
不过,这次的情况有些不同。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海南被打上了世界级旅游度假胜地的标签,成为各大地产商扎堆的场所;而海南省在巨额基础建设投资的压力下,也不得不依赖于房地产,以获得大量外来资本。
一辆高级大巴载着几十位游客,来到位于海南澄迈的一个已经建成的别墅项目上。大巴刚在营销处门口停下,便有营销人员热情地将来客引进大厅,开始介绍这个地产项目。
在海南,吸引游客买房,是海南地产业的共识。
进入海南省陵水县城,站在陵水河大桥上,就会看到“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蓝色指示牌。指示牌下方,落款“汀澜海岸”和“先行试验区管委会”。
沿着指示牌走,会走到先行试验区的施工现场,以及“汀澜海岸”的在售楼盘。
“这是他们开发商自己做的广告,还把我们单位放在下面。”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管委会招商局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抱怨。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很多刚来这里的游客都会被那个指示牌误导,以为试验区管委会在他们楼盘附近,而实际上管委会位于陵水县城型城区。更有意思的是,在先行试验区规划的所有项目中,并没有类似“汀澜海岸”之类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商是找了这样一个噱头。
汀澜海岸的营销人员则告诉记者,早在1994年,他们公司就拿到了这块地,其时“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政策还没有提出来。在目前规划已经敲定的情况下,试验区内部是不做这样的纯地产项目的。汀澜海岸就这样搭上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快车。楼盘内最贵的别墅,对外要价超过5000万元。营销人员也坦陈,来买房子的几乎没有本地人,“90%以上都是外地人,尤其是东北人”。
汀澜海岸只是海南新一轮大规模地产开发的一个小个案。
沿着海口至三亚的海南岛东线,从最北端的海口湾、高隆湾,到东部地区的博鳌镇、石梅湾,再到热带地区的清水湾、海棠湾、大东海和三亚湾。几乎在海南的每一处风景秀丽的海湾,必定会出现大量或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房地产项目。
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省政协委员陈仁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这一波房地产开发热,原因是2010年获批“海南国际旅游岛”,这直接促使了海南房地产火爆。
根据海南省的公开统计数据,2012年该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86.6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3.7%。全年施工项目个数为2485个,同比增长20.0%。另外,2012年房屋施工面积5109.49万平方米,增长39.6%;销售面积931.84万平方米,增长4.9%。
对于外界质疑海南再次出现房地产泡沫,在今年海南省“两会”期间,海南省长蒋定之回应称,海南房地产业的总体形势是平稳增长、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泡沫,也不会大起大落。但他也坦言,房地产市场“确实有问题”。
这个问题之一是,海南房地产市场开发主体是外来企业,销售的对象基本也都是外来购买者。“大部分都是外地人购买的,冬季来的住几个月,平时就会产生空置。”陈仁君说,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人们惊讶于海南再次火爆的地产开发,却往往忽略了海南的另外一个身份和任务——建设国际旅游岛。
2. 国际旅游岛的“先行试验”
先行试验区可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缩影。“国际旅游岛”之梦之于海南,似乎还相当遥远。
在由海南陵水县城通往黎安镇的一条省道上,挖掘机破出的黄土覆盖了很长一段路,黄土来自路旁的一大片空地,工人们驾着几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平整土地。
挖掘机的轰隆声不紧不慢的响着。突然,省道对面出现了几位头戴草帽、敲锣打鼓的村民。他们用外地人很难听懂的方言激动地叫喊着,向施工队奔来。工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手上的动作慢了些,但并没有离开的意思。
“他们是来阻止施工的,这事经常发生。”驾车带记者来此的师傅老李说,他们是黎安镇的农民,在自家土地被征用后,有的对征地补偿不满,有的说村干部私吞了他们的征地补贴,就经常来工地上闹,希望能引起重视,或者能多拿点补贴。
被征用的这片土地,被规划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安置示范区。海南希望能在此造出一个“滨海新城”。
2011年11月,海南省为集中精力探索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决意在毗邻三亚市的陵水县,划出一个总面积为65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先行试验区。
这里三面临海,集合了山、海、湖、河、林、湾、岛等旅游资源,海南省计划打造“两区两地”,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先导区、国家重点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规模上,至规划期末,人口规模达18万,年接待过夜游客1200万人次。
先行试验区招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顺利推进征地工作,试验区采取的是“先安置、后拆迁”的方式,先为农民建好安置房,然后再进行拆迁。
征地伊始,试验区建造了17栋样板房分配给征地农民,以求产生示范效应,方便以后推进征地工作。试验区工作人员表示,想将此作为“阳光拆迁”安置示范区的样板工程。
按照此前商定的安置办法,村民除了获得征地补偿以外,每家至少能在海风小镇分得一套三层楼的小别墅,以及10平方米的临街商铺。工作人员介绍说,黎安海风小镇整个安置工程下来需要政府投资65亿元。
开出如此好的安置条件,试验区征地工作并未出现大的波折。截至今年3月底,试验区已征收土地5.6万亩,入库土地4.3万亩。
但试验区的征地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包括黎安海风小镇在内的项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阻工现象。在官方看来,部分群众的利益诉求远远大于现行的标准,因此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早在1992年房地产泡沫之后,海南已有大量土地被低价抛售,这些土地被掌握在各色企业手中,致使政府的规划不得不跟着手里有地的企业走。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管委会主任丁晖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过几十年开发,三亚已经有一定的开发强度,不可能有几十平方公里的地方,那样开发成本、拆迁成本会非常高。而这里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发,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拆迁只涉及21000人,尤其在滨海城市的建设上,要在城市形态上提炼中国文化特色,这样的探索只能在新区来做。
按照计划,先行试验区“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3年内要完成园区规划、安置、市政交通、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主体骨架也要全部形成,同时包括海洋公园在内的先期项目也要建成。
先行试验区可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缩影。“国际旅游岛”之梦之于海南,似乎还相当遥远。
3. 旅游开发模式僵化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海南省旅游协会秘书长王健生认为,海南省旅游产品形态单一,旅游资源过于集中,与海南现在通行的旅游开发模式不无关系。
在海南流传着一个段子,说海南旅游有“三件套”:房地产、酒店和高尔夫。打趣海南旅游产品太过单一,连一个有本土特色的项目也没有。
这个带有自嘲意味的段子,描述的情况绝非偶然。即使到今天,从海口到三亚,沿着海南岛东线高速公路一路下去,看到的旅游项目,仍然也未能摆脱“三件套”的桎梏。
海口一位旅游从业者阿文告诉记者,每当游客向他们咨询有哪些地方可去时,他们推荐的无非是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石梅湾旅游度假区之类。
这一方面是因为与度假区有业务合作,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找不出非常有海南特色的旅游景点。
这确实是一个让海南头疼的问题。
早在2010年,时任海南省长、现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就因海南旅游缺乏新产品而焦虑,指出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提升层次,丰富旅游产品。
在其要求下,海南成立“海南省旅游规划委员会”,强化对海南全省旅游资源开发的统一规划,罗保铭亲自担任旅规委主任。由其指示,海南着手研究邮轮游艇旅游新业态,在中部山区发展绿色、低碳的旅游风情小镇,开发海口火山村旅游,百年骑楼老街旅游等项目。
而针对各地愈演愈烈的高尔夫项目圈占土地的情况,罗保铭要求各市县书记从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也从全岛发展大局出发,调控旅游房地产用地,开发商在建房地产项目时,必须带进旅游新产品、新项目。
按照《规划纲要》,海南旅游产业开始组团发展。南北两地集中了大部分旅游资源,中部组团在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后,也要“积极发展热带特色农业、林业经济、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城镇服务业、民族工艺品制造等”,而西部组团尽管以洋浦经开区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但也需“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探奇旅游、工业旅游、滨海旅游等”。
此外,海南旅游资源过于集中在少数相对成熟的地区,其它区域的旅游资源尚未充分开发。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海南省旅游协会秘书长王健生认为,海南省旅游产品形态单一,旅游资源过于集中,与海南现在通行的旅游开发模式不无关系。
这种通行模式,即是由地方政府出面征地,规划旅游项目,而后再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开发商进驻,最后完成开发的“项目驱动”模式。在此模式下,海南本土文化不能渗入到具体项目中,也就无法丰富旅游产品的形态。
王健生认为,地方政府必须考虑清楚:发展旅游业是为上项目,还是上项目是为了发展旅游。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探索新的开发模式,更多调动海南本土文化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尽管在先行试验区等地方,类似海洋公园、生态旅游主题区之类的项目已经在建设中,但海南“国际旅游岛”要想彻底改观,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4. 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要做真正的“国际旅游岛”,必须要做到基础设施完备,各项旅游的配套设施齐全。目前,海南离国际旅游岛的要求相去甚远。
尽管地产项目在海南非常火爆,但在海南其他的酒店、房地产等类似项目,你会经常听到游客相同的抱怨。当导游的大巴把游客放下后,游客很难在这个星级酒店或者高端地产项目周边,找到一些活跃的商店或者市场,更不用想会有学校、医院等配套项目。
在游客进到海口或者三亚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里后,接踵而来的问题会更多。
譬如,从下飞机或者火车的那一刻,你就会面临一个打车的问题。初来海南,游客大多会选择在固定站点等出租车,但出租车司机很多时候会先问游客要去哪里,然后再决定送还是不送,很多时候又可能得到的答复是“不好意思,我已经跟别人约好了,要在这里等他”。
黑车司机告诉记者,他们拒绝游客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嫌游客去的不是旅游点。如果去旅游景点,他们可以拿到固定的“停车费”。
另一方面,从游客出站口的那一刻开始,便会不断地有开黑车的司机上前询问“老板,要去哪里,我送你吧?”正规出租车坐不成,游客只得选择坐黑车。
在海南乘坐出租车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一是要等座位都塞满才开车;二是总感觉车价高了很多,有种“被宰”的心态。
在很多交通不便的地方,黑车几乎成了出行的唯一选择。
另一项基础设施滞后也曾经引得海口全民讨论,那就是“厕所问题”。曾有外地游客在海口大街上内急,最后不得不打车去找厕所。有海口市民建议,不妨让市长、市政部门负责人,早茶后每人先喝三个椰子,然后徒步到海口的大街上调研,现场讨论解决海口的公厕建设问题。海口公厕问题,甚至引起了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原党委副书记、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廖逊的吐槽:“国际旅游岛的第一号建设工程,是大规模修建体面厕所”,而这件事还需要省委书记本人亲自挂帅。
在他看来,要做真正的“国际旅游岛”,必须要做到基础设施完备,各项旅游的配套设施齐全。目前,海南在基础设施上相比“国际旅游岛”获批之初已有了长足进步,至少每一个村落基本都通了公路,但离国际旅游岛的要求相去甚远。
在三亚工作的一位导游对记者表示,旅游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其中前三项是基础条件,但现在游客们大部分的投诉,都是在“吃”“行”两方面,这暴露出当地有关部门管理能力滞后。
5. 被边缘化的本土居民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本土居民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了,正在被外来的投资者和游客从中心城区挤到郊区。
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不但游客抱怨,海南本地居民也在抱怨。
农民老陈坐在自家院子里吹风,享受着午后惬意的时光。说他是农民,可能有些不确切,因为他已没有了承包地,不久后也会从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
不久前,他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签署征地协议,拿到了补偿款,正在等安置房。老陈有一个22岁的儿子,按照政策,他们一家能分到两栋三层小别墅,外加在黎安海风小镇上的两个铺面。
对于这样的安置,老陈是满意的。但他担心没有了土地,以后的生活除了政府发放的补贴,就全要依赖旅游区的发展。
老陈所在的村子,位于海南省陵水县黎安镇,被划为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后,试验区工作人员专门召开过失地农民招聘会,免费为他们做园丁、厨师等工作的培训。
但老陈对这些不太感兴趣,也实在不知道未来能做些什么。除了贡献出自己的土地,“国际旅游岛”之于他,是个很陌生的感念。
对未来的迷茫,似乎成了像老陈这样失地农民的共性。而生活在海口、三亚等地的本地居民也有着自己的烦恼。
今年5月份,三亚市执法局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对位于吉阳镇落笔村5.7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实施强拆。这些被强拆的建筑,大多位于半岭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用地内,那是三亚市“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国际旅游岛规划获批以来,三亚对违建实施“铁锤行动”,共计拆除违法建筑300万平方米。这些建筑除自住的外,重点项目内抢建的违法建筑及“小产权房”所占比重最大。
在海口市,沿着滨河大道一路下去,“小产权房”触目可及。居民们只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分一杯羹。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原本居住在海口、三亚的本土居民发现,虽然城市的基础设施都在大幅提升,但他们却被边缘化了,正在被外来的投资者和游客从中心城区挤到郊区。
高涨的房价和物价,也是本土居民压力顿生的因素。他们依然拿着4000元月薪,却要面对高达万元、甚至数万元的房价。
当然,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海南人的个性。
“海南是一个很养人的地方,随便扔一颗种子到地里,就能长出东西来。”一位在海口生活了7年的律师评价说,这样的气候养成了海南人懒散、随性的性格,“哪怕身上只有100块钱,也要找个地方喝杯茶花掉,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议最初的提出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这个问题也有系统性的阐述,在众多公开场合,迟福林都谈到海南人缺少闯劲、不够进取,思想不够解放等问题,认为这些弊端也是阻碍海南发展的因素。
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对“国际旅游岛”的总结定位中指出,除了“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还有一个核心的定位即“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但,如何让本土居民参与分享“国际旅游岛”发展成果的模式,依然没有被创造出来。
在此情况下,海南本土民众,只能像之前多次机遇来临时那样,被动地参与到“国际海南岛”的建设浪潮之中,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
6. 政策拉动效应递减
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省政协委员陈仁君表示,海南国际旅游岛所获得的政策优惠,已不足以吸引全国人才、资本流动至此了。
今年5月底,从珠海传来的一则消息,在海南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珠海市公布《珠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提出横琴新区将参照海南模式,申报“免税特区”,欲将横琴岛打造成“国际旅游岛”。
同在中国南海的珠海背靠粤港澳市场,又有着海南难以比拟的投资能力,如果珠海真的在旅游产业上与海南同质化竞争,海南何以自处?
虽然海南有着两项天然优势是横琴是无法比拟的:海南热带滨海旅游资源,“国际旅游岛”首先获批的先发优势。但海南获批“国际旅游岛”的政策拉动效应,正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递减。
就海南发展旅游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来看,同纬度的马尔代夫、泰国等地,早已是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偏亚热带地区对海南的竞争也不小。
海南旅游业要从这些早已成熟的旅游度假胜地“口中夺食”,这对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海南来说,难度不可谓不大。
另一方面,虽然“海南国际旅游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海南实际从国家获得的支持,除了财政部已安排的5年共50亿元的专项补助资金外,其它大多只是政策支持。
而即使是获批的免税购物商店,占地大的免税店还是归于财政部管理的“中国免税”来承建和管理,海南省自己争取到的“海南免税”,其销售额与前者差距甚大。
与此同时,在海南获批国际旅游岛前后,也有包括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等区域政策陆续出台,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遍地开花,形成了区域百花齐放的局面。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亦被掩盖抵消。
“当年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盛况是不可能出现了。” 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省政协委员陈仁君表示,海南国际旅游岛所获得的政策优惠,已不足以吸引全国人才、资本流动至此了。
7. 融资风险与日俱增
海南这种基于政府融资平台、大举借债的筹资模式,正在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中央政府已经开始严控地方债务平台的规模。
据测算,从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海南全省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3.52万亿元。这个体量,数倍于海南建省25年累计完成的总投资。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发展意见,海南的投资重点将集中在改善基础建设、医疗、教育、卫生、房地产和物流等服务业的转型方面;而10万套保障房,以及民生和工程建设、旅游房地产方面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2012年,海南固定资产投资2145.38亿元,以32%的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但这仍然不到3.52万亿总投资的十分之一。如何满足如此巨额的投资需求,海南列出了三个方向:中央政府投资、海南地方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
来自中央财政的资金,显然不能成为国际旅游岛的投资主体。
依靠海南自己的投资显然也没有可能。2012年,海南财政收入创历史地达到409.4亿元,增长20.4%。不过,相对3万多亿的庞大投资需求,400亿的财政收入只是杯水车薪,何况这些财政收入还要应付庞大的政府其它开支,以及有赖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热。
吸纳社会资本是海南完成3万多亿投资的关键。
海南习惯以项目带动旅游业发展,这种投资的思路是开发商投钱建项目、政府募资搞基建。这种思路下,大量投资用于地产项目本身,导致海南吸纳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外来投资比例并不大。
李仁君告诉记者,目前海南利用的外资很少,通过股票上市或者债券融资的方式,筹集的资金也很少。最大的来源,还是通过成立投融资平台,向银行获得授信或贷款,以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早在2009年5月,海南省就成立了注册资本3亿元的海南省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海南省政府促进优质旅游资源和优势旅游项目开发、推进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的投资主体和融资平台。
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为例,在十年建设期内,需投资1500亿元。2012年,试验区通过旗下融资平台,获得银行授信620亿,签订贷款协议154亿。贷款几乎成为试验区维持基础建设投资的唯一来源。
这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这种基于政府融资平台、大举借债的筹资模式,正在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中央政府已经开始严控地方债务平台的规模。
8. 国际旅游岛支点在哪
廖逊认为,海南只有在夯实海南产业基础,经过工业化的淬炼之后,海南才能蜕变成为“国际旅游岛”。海南发展路线似乎又回到了一个原点:先抓工业还是先抓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原党委副书记、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廖逊则认为,海南要解决钱的问题,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地发展工农业。只有在夯实海南产业基础,经过工业化的淬炼之后,海南才能蜕变成为“国际旅游岛”。
不过,按着这个思路,海南发展路线似乎又回到了一个原点:先抓工业还是先抓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今年年初,海南“两会”召开前夕,廖逊通过海南本地媒体,发表了“海南梦需打三个补丁”的看法。
廖逊认为,根据《规划纲要》制定的目标,到2015年海南要达到全国中上水平,这促使海南每年都需要制定高指标,结果之前三年连续落空;而在此期间,海南省的经济实力在国内不升反降,到2015年要完成全国中上等省份的目标基本无望。
究其原因,主张发展实业的廖逊认为是因为海南缺少工业,因而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也绝不能放弃制造业,也需要抓住金融业这个“牛鼻子”。
这一建议,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海南发展思路的数次调整——“工业兴省”还是“旅游业兴省”的争论,在海南已经持续近二十年。
国务院批复的《规划纲要》明确,海南岛除了要作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之外,还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和“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的任务。
按照上述思路,工业发展集中于“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主要是依托海洋油气开发的能源工业。
但是,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之前,海南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发展不能破坏海南最基础、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天然的热带滨海环境。而大规模的油气项目,与这种定位显然有冲突。
海南要发展实业,存在两头在外的困难。一方面原材料大都需要从外部运到海南来,另一方面产品成型后,又需要运到岛外去销售。因而,海南现在能够大规模上马的工业,必然集中在石油炼化领域。
事实上,海南自2010年以来,一直以“项目建设年”为抓手,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这其中既有类似海洋主题公园这类新型旅游项目,也有大型精细化工、大型基建等项目。即使获批“国际旅游岛”,海南也从未放弃现代工业发展。
今年4月20日,在海口的一个公开讲座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达了这种担心,他认为海南不能依托上重工业和化工业发展,尤其是有污染的工业项目更要坚决杜绝。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海南省旅游协会秘书长王健生认为,国家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希望海南能够在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上,探索出一条体制机制创新的道路来,而不是说国家批准了就可以成为“国际旅游岛”。
从这一点来说,海南国际旅游岛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