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海第一井(连载)——第1卷 第四章 “集团军”上马(3)

2013-11-26 09:52:11 来源:创世中文网作者:付饶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第1卷 第四章 “集团军”上马(3)

    字数:3195

    台风袭来了。大海像变了一张脸,看不出与乌云的边际,巨浪裹挟着摧毁一切的力量发了疯冲上岸来。没来得及躲进锚地的渔船、岸边的简易建筑顷刻间成了碎木板,混在浪花里冲向大陆更深处。暴雨瀑布般砸下,没有地方可躲避。屋内全是积水,不管是在二层还是三层。木制的门弯成了一张弓,凹进屋内。各种甲虫、蛾子慌乱地从土壤中钻出,没有目的地乱爬、乱飞。村民饲养的狗狂吠到嗓子嘶哑,母猪和小鸡躲进圈中怎么也不出来。“英冲3井”上方的方驳船和钻机的命运,已经交给了老天爷。

    台风来得快,走得也不慢。狂风暴雨后,一片狼藉的莺歌海村在阳光下处处显得不和谐——所有盛开的花朵全部成为落红,地上的树枝七零八落丑陋地随意排布着,低洼处积起了半米深的死水,在阳光下散发着腐败的味道。海岸边的几棵椰子树全部倒伏于地,沙滩上是一些牲畜,以及一些未能幸免于难的鱼鳖虾蟹的尸体,渔船碎裂成的残破木板散落其间,偶尔能见到船上的用具,几乎都已辨认不出它们原来的模样。

    “方驳船和钻机怎么样啦?”台风过后宋家胜第一关心的就是这件事。撤退的指令是他下的,国家财产的灭失也是他犯了政治错误的证据。更严重的是,船是跟海南省借的,钻机是跟海南水晶矿借的,如果损失了,对国家是一笔重大损失。

    “方驳船还在!”宋家胜的老朋友、渔民曾汉隆很快就划小艇去察看。眼尖的他还距离井口半里地,就发现了仍漂在那里的方驳船。“钻机呢?”瞬间的喜悦顿时飘散得无影无踪。在这么大的台风袭击下,保住驳船已是奇迹,高高竖起又缺乏牢靠支撑的钻机能保存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1004钻井队的全体队员没说一句话,一天后,他们集体乘坐一艘渔船,来到英冲1、2、3井的位置,准备收拾残局。

    “套管还在!”钻井队员小郭突然叫了声。大家的目光顿时聚焦在“英冲2井”的井口。那个海中之油井静静地矗立着,一旁的浪花轻轻拍打在管壁上,仿佛告诉钻井队员们:来捞吧!这里有油!

    一个系着钢丝绳小罐子被放到了套管中。它承载着钟文彦的希望!承载着1004钻井队的希望!承载着千千万万中国石油人的希望!承载着中国领导人的希望!承载着利用油气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复兴的希望!咚!罐子浸入了液体!是海水?是淡水?是石油?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等待着罐子一点一点被捞上来,

    罐子一出管口,一股柴油的味道扑面而来!倒出来,黑漆漆的!是低硫、低蜡的优质油!渔船在那一刻突然安静了。或许是在狂喜的心情下,人们往往不知所措。或许是人们还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再捞一罐!依然是油!一位钻工不管是不是违规,立刻划着了一颗火柴,扔进罐子。扑!蓝色的外焰,金黄的内焰,火苗窜了一尺多高!哇!七尺的汉子们阿,几乎都在立刻流下了混浊的泪水!为了这一刻,已经有太多人付出了太多!这罐子里不仅仅是油,是祖国的期盼,是子孙的希望!

    在1个月的时间里,这里一共捞出了150公斤低硫、低腊的原油!

    钟文彦很快得到了这个消息。在又一次激动到来的时候,他却显得格外冷静。

    他再一次写下了这样的日记:

    1961年7月6日晴海南

    我们从英冲2井里一共捞出了150公斤优质原油。这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但是根据我之前学习到的地质知识,在我看来,我们能够在这里打到油,并不是被我们精确测量的结果。根据我对露头的了解,在这片海域海底20多米处打到的油,很可能是油气从深处运移而来,很难形成工业油流。也许是老天怜悯我们的努力吧!在我们即将绝望的时刻为我们送来了大地母亲的乳汁!不过就算是这样,我觉得它的意义也是非凡的!

    我们的“土法”都能打出油,终有一天会迎来“集团军”!

    从之前指纹油味儿到今天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油,我们走过了四年多的时间,这更加激发了我们决心:我们要甩开膀子在海里大干一场!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南海做更科学全面的勘测,还有让钻机不再怕台风,稳稳地立在海里打石油!

    “集团军”来得比钟文彦想得更快。英冲井有油气显示的消息很快传到石油部领导那里,时任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大笔一挥:给莺歌海附近海域做个扫描!

    “集团军”派出了先头部队——地震物探大军。1960年秋天,已经在石油科学研究院工作的,钟文彦的老同学张权被派到海南,与刚刚在海里捞出油的宋家胜汇合。这时,钟文彦带领的陆上勘探队伍,有的回到了自己的油田,有的被整编派往江汉油田或者在湘鄂西找油,已经被借调到广东省燃化厅工作的他,则需要留下。当然,与张权、宋家胜一同在海里搞勘探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运筹帷幄方能决策千里”,在陆上,勘探队伍找石油总是离不开“地震车”。这种外形像东方红拖拉机的小车,搭载着一组组“检波器”。在工作时,先找一处埋下炸药作为震源,再在震源附近排布若干组检波器,引爆震源上的雷管,就会形成一次小型人工地震,这些地震波遇到不同的地层,反射传导到检波器上,这些信号被收集、分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就可以基本还原地底剖面的情形。它就像一台的巨大的CT机,为地层做普查“扫描”,就能“看”出地下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质构造情况,把每一层都“看”得清清楚楚。地震车开到哪里,“CT”就做到哪里。

    与之前在海底取几块岩石、在海滩找几点“露头”相比,浅海地震物探不啻“鸟枪换炮”,靠谱得多。在海上,震源和检波器可以用船运。可是,在海里,隔了一层海水,震源怎么放?检波器怎么布置?这些技术问题需要对人员、设备、经费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位认识已久的年青人没有想到,第二次聚首会在首都北京千里之外的海南莺歌海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们就在临时搭建一座草棚子里,开始了“集团军”的“顶层设计”。

    “这可是个大工程!”钟文彦首先发言,三人中,他在海南呆的时间最长,最有发言权。“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从油田借熟练工有一些好处,但比较不可控。像我们在陆地搞勘探,搞了一段时间,就有新的安排了。我倾向就地培训海南、广西有文化的青年,咱们建自己的队伍!”

    他的提议得到了宋家胜的认可:“我们是时候有一只自己的队伍了!”。张权则迟疑了:“从头培训起少说也要两年之间吧。这么多人由谁来培训,他们的吃住怎么解决?”

    钟文彦早有了方案:“这里有一些废弃的厂房,我们改造一下当住的地方,自己再建一些茅草房当办公室,我看住不是问题。我们跟石油部打个报告,石油部批下来,粮食配给应该也做得到。培训方面就要有劳张兄调动您的同事们来讲讲课了。”

    张权听了,觉得钟文彦说的在理。他临行前,石油部的领导告诉他:“石油工业部对南海寄予厚望,如果有什么困难尽管提,一定会尽力给予解决。”看来部里支持力度比较大,很可能同意人员编制的设置。至于培训讲师,他也自信能够找到。

    第二个议题是仪器设备。“船我可以从海军借!”钟文彦与李成琚等海军军代表比较熟悉,海军也非常支持石油工人的找油行动,之前他们已经口头答应接一艘登陆舰和一艘炮艇供改造成地震船。“我在北京的石油勘探设备展览会上,见到了先进的苏式60道地震记录仪,据称这种记录仪可以在有水的环境下使用。”张权带来了最新的科技信息。“如果能让石油部把这部仪器调拨给我们就好了。”宋家胜满怀期待。“这事儿部领导想到我们前头了!”张权兴奋地说,“我来之前,部领导特地交待,这部仪器先给我们用。这会儿恐怕已经在路上了。”“太好了!”钟文彦、宋家胜齐声道。“好事儿还有呢,跟它一批来的还有地震波钻机、炸药、发电机等器材、设备!”张权掩饰不住激动。

    “这么多设备,在船改造的时候放在哪?人可以凑合凑合住,器材可娇贵着呢。”钟文彦这时一筹莫展了。突然,一封电报打了过来。拿着电报,他的眉头舒展开来。“真是及时雨啊!”他给宋家胜、张权念道:“今陈郁省长批示,全力支持海上石油勘探,由政府出资扩建炸药库、燃油库、发电机房、器材仓库。小龙”

    这次会议开过,“三剑客”就开始行动起来,钟文彦负责“招兵买马”和厂房建设;宋家胜负责与石油部的联络,协调资金、物资;张权则邀请北京石油研究院、西安石油仪器厂的专家前来为青年们授课。

    (未完待续)

 

编辑:zjr来源:创世中文网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
热点推荐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