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海
光山县,古称光州,地处河南省南部,大别山麓。由于处在中原文化的边缘,南又受到荆楚文化的影响,就形成了这里独特的风俗习惯。在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民风民俗中,光山人的风俗习惯不可谓不是一道独特的景观,这在光山人的一些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不是学者,不能从根本上解读光山种种风俗形成的原因,只好列举一些光山人传统节日令人匪夷所思的过法,供大家品味。
光山人的节日似乎比别的地方多,这也许源于光山人的“好吃”,因为是”过节“,大鱼大肉的大吃一顿,才显得名正言顺。这也让我们绞尽脑汁,“蒿子馍”就是这费尽心思的“发明创造”。农历三月初三,就是光山人要过的“鬼节”,将水蒿的嫩叶用开水焯过之后,切碎和在面里,用来包馍。据说,吃了这种馍能辟邪,鬼就不会找上你。这天夜晚临睡前,还要在大门的两边各放上几根蒜苗,说是鬼来串门,看见蒜,就说“算了,算了”,可千万不能放葱,否则就说“冲啊!”
端午节是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光山人当然不会放过大吃一顿的机会,一定要郑重其事地祭拜一番后,心安理得地拿起筷子享用祖宗没动过一筷的贡品。就是这样,还不过瘾,光山人还独创了“大端午”(初五的叫“小端午”,十五的叫“大端午”),不知道吃的是哪位古人,也许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特别“怀念”,不过是为吃找一个借口罢了。若是闰五月,那么光山人该大呼“万岁”了!此外,光山人还要过“七月半”,实在找不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也无所谓,任由人评说吧!
光山人对祖宗有超出常人想象的膜拜,就拿祭祖活动中的烧香来说,一般从过年的早晨开始烧起,一直延续到元宵节,这中间不能让香“落炉”(熄灭)。试想一下,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精力,而且这活只能由一家之主的男人来完成,妇女和孩子是不能沾手的,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光山人叫做“过十五”,将光山人对祖宗的膜拜推向高潮,也就形成了这独特风俗中的特殊风景。大吃一顿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饭后的节目——“送灯”,也叫“送亮”,将祭礼搬到先人的坟前继续进行,那场面可谓壮观,日落之后,人们来到先人坟前,点燃蜡烛,用树枝或竹枝做骨架,罩上用红纸或白纸糊成的灯罩(现在,市场上能买到塑料纸灯罩,更方便美观),一盏给先人照明的灯算是做好了。这时候,放眼野外,有坟茔的地方,那坟前必定亮着一盏灯,星星点点,坟多的地方,就连成一片,那灯火在夜风中摇曳,犹如先人提着灯笼踱着方步,笑纳孝子贤孙供奉的纸钱。如今,“送灯”这种风俗又添加了新的内容,就是在先人坟前燃放烟花。人们会花上成千上万的钱去买来花炮,以待这天夜晚在先人的坟前燃放。更有甚者,有钱的人家不自觉的在开展燃放比赛,看谁家先人坟前的烟花冲得高,花形好看,燃放的时间长。这种以示对先人敬重的风俗演变成烟花竞赛,是在九泉之下的先人无法预料的吧!
日子还在一天天迈进,光山人的风俗仍被光山人年复一年地演绎着,不知这种种独特的风俗能否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而得以永久流传。
上一条:人生几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