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记许世友将军之子许光事迹之一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市委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向许光同志学习活动。向许光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甘于平凡的优秀品质;学习他敬业爱岗、务实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孝老爱亲、厚德友善的传统美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省直主流媒体近日相继推出报道,宣扬许光典型事迹。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向许光同志学习”专栏,用生动的笔墨对许光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系列报道,以期将其精神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邹 乐 王 洋
在新县,如果你说某个人“勺”,他肯定会不高兴,因为方言“勺”就是说你有点傻、脑子不灵光的意思。可是有个人却不在乎别人说他“勺”,在他的世界里,“勺”就是不搞特殊,不用特权,不占公家一分一毫。这个人就是开国上将许世友之子、新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光。
从1965年代父行孝回到新县,到2013年去世,许光在新县整整生活了48年。然而,每当有人说起许世友将军的长子一直都在新县,很多人都不相信,觉得不可能。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许世友将军一生惊天动地,他的儿子怎么可能如此默默无闻。
但许光就是这样,他这一生从不以将军后代自居,对自己、对家属、对子女要求很严,做人、做事低调,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1980年,许光在新县人武部工作,当时县里的国防坑道比较多,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老百姓经常进进出出,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后来了解到郑州市人武部在管理坑道方面经验丰富,许光就和下属坐火车去郑州学习。“我们夜晚住在最低标准的旅社,其实还有一些条件好的饭店、招待所,许科长说讲啥好坏,只要能住就行了。他还是考虑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节约。”今年80岁的丁进先是许光生前共事了14年的老同事,在他眼中,许光就是大别山的一缕清风。
有一年,一位县里领导的家属找到在人武部负责征兵工作的许光,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去当兵,说了一晚上,许光还是那句话:“该是怎样就怎样,符合条件就去,不是我个人说了算。”许光的大女儿许道江回忆,因为这件事,父亲和领导一家弄得还有些不愉快。“其实,父亲不光是对外人如此,也从不给家人‘沾光’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许光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配有专车。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在北京工作的许道江每次回家探亲,从信阳站下了火车还要坐几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有时连车票都买不到,即使这样,许光从没派车接送过她,也从没为她买票打过招呼。
不打招呼、不走后门、不托人情,是许光的一贯作风。“这么好的条件别人求都求不来,他还不用,白白浪费了。”“他是不是有点勺?”许光身边的亲人、同事时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可是许光却一笑置之。
1985年,许世友将军去世。每年清明节,许光都要去给父亲扫墓。每次他都是从县里坐公交车到田铺乡政府,再步行7、8里路,走到父亲墓前,十几年来,从未改变。许光生前好友、新县原常务副县长韩文定告诉记者:“那时候许光是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给他配有车他都不用,而且从不宣扬自己,立场站得很稳,他的优秀品质是我一辈子也学不完的。”
上一条:许光:大别深山映山红
下一条:商城县:践行群众路线 切实为民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