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龚金星 任胜利
革命老区,大别山深处,映山红遍。许光像这大别深山的映山红,把根深深扎在这片红色土地上。
许光,开国上将许世友长子,河南信阳市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1965年回乡“代父尽孝”,把对亲人的孝爱转化为对老区人民的大孝大爱,带领群众改变老区面貌,创造幸福文明生活。
扎根老区,放弃三次机会
“许光从繁华的海滨城市青岛调到大别山深处的新县人武部,由新中国第一代舰艇长改任县人武部普通参谋,从此再没有离开家乡。”新县原常务副县长韩文定说。
许光回到家乡半年后,94岁的奶奶去世,曾经服役13年的海军部队让他重返军营,他谢绝了;1982年,省军区拟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他主动提出转业到地方;1985年,许世友将军去世后,武汉军区一位领导想调许光到军区机关工作,也被他婉拒。
许光放弃3次改变人生的机会,皆因他从没忘记父亲的另一个重托:“让你回去,不仅仅是要对奶奶尽好孝道,更要对曾经饱受苦难的老区人民尽好孝道!”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新县,一个灯泡亮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一根烟工夫逛全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记者。
1970年夏天,时任县人武部军事科长的许光接到一个重要的任务,要他负责筹建千斤乡159微波站。“海拔500米高的王母观山根本没有路,往山顶运电线杆、水泥杆完全靠人工。”韩文定至今记忆犹新。许光带领工人连续施工300多天,最终改变了古老的联络方式。
“不能在军营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这是许光写给父亲许世友信中的话。既然回来,就要为老家人多办点实事,这是父亲的期许,也是自己的责任。
许光把对亲人的孝爱转化为对老区人民的大孝大爱,累计从个人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资助红军后代130多人次,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
服务群众,恪守“三条戒律”
“许光当年带工作队下乡镇的时候,定了‘三戒’,戒烟、戒酒、戒荤。他说,你们谁嘴馋,谁就不要跟我去。”新县人武部政委张安武回想当年老领导的作为,感慨不已。
许光常说:“人民养育了我们,这个本不能忘,当干部就是要为群众办事,群众有困难,就要及时帮助解决。”
1987年7月份,新县连降大雨。一天深夜1点多,许光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暴雨警报。他抱病连夜赶到所负责的新县箭厂河、陈店、郭家河等几个乡镇处理险情。由于多数道路已被洪水冲毁,吉普车猛然陷入1米多深的排水沟里。
“当时他昏迷了3天3夜,脸上缝了20多针,门牙也磕掉了。刚一醒他就对我说,要上郭家河。我说你不能去了,再去就没命了。他却说假如出了问题,向老百姓交待不了。”韩文定眼睛湿润了,“伤势稍有好转,他就头上扎着绷带,到水库去和民兵一起扛麻袋、堵决口。”
“许光同志这些好的作风、好的品质是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生动的、鲜活的教材。”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说。
不搞特殊化,坚持“三不原则”
斑驳故旧的水泥地面,泛黄的墙壁,露着海绵的自制沙发……这是许光的生前居所。
许光一生搬了几次家,却越搬越差。许光转业到新县人大工作后,单位盖家属房时征不到地,许光二话不说,就带着家人租房住,把地皮无偿让给了人大。家属楼建好后,许光一家搬到了二楼西边只有6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
许光从没给过家人“沾光”的机会。1978年,许光大儿子许道昆高中毕业想当兵入伍,明明体检合格,因为当年新县的征兵名额少,他被父亲生生从名单上刷了下去。
对待家乡人民,许光却乐意帮忙。“为了家乡修路、水利、教育等事情,他多次不厌其烦地给父亲写信,多次到地区、省里反映情况,解决当时县里的通话和通电等难题。”韩文定说。
其实,许光自己的家境并不宽裕。许光有4个孩子,仅靠他和爱人的微薄收入,生活一直过得紧紧张张。许光妻弟杨定根说:“我姐经常是这个月的工资没有了,支取下个月的工资弥补这个月的工资,再发工资再把钱还上。”
2012年5月的一天,许光肺部查出阴影,被诊断为肺癌早期。为避免“待遇超标”,许光特别提出了“三不”:不用进口的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凡是他认为昂贵的医疗都拒绝接受。
2013年元旦,也许是对自己的身体有不祥的预感,许光把儿子许道仑喊到房间,拉开抽屉从底层拽出一张20万元存折,交代儿子把钱捐了,这是许光毕生的积蓄。许道仑依照父亲的意愿将这笔存款捐赠给了田铺乡,用于公益事业。
2013年1月6日,许光走完了他84年的岁月,用毕生的坚守和付出,书写了“忠孝两全”的传奇人生。
(原载201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
上一条: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
下一条:大别山的一缕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