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息”铜爵] 1980年7月罗山县莽张乡天湖村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商代,铜质。鋬通高19.7,流至尾端15.6厘米。鋬下腹上铸铭文“息”字。宽流、尾上翘、菌形柱、腹壁较直、三角形锥形足,牺首鋬。流和尾的下部饰蕉叶纹,腰饰饕餮纹,并有扉棱,制作精美。“息”是商代贵族的姓氏,曾与商武王武丁通婚,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商云雷纹提梁铜卣] 1980年7月罗山县莽张乡天湖村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商代,铜质,通高32.5,底径18.5厘米。束颈、鼓腹、圈足、绳索状提梁。肩部饰一周云雷纹和圆圈纹,在纹饰中部的前后各饰一浮雕状牛头。有盖,盖顶有蘑菇状钮,盖沿饰一周云雷纹和圆圈纹。
云雷纹提梁铜卣造型端庄,纹饰细致,与其物造型和纹饰和谐完善地统一在一起。
[周水晶珠] 1980年7月罗山县莽张乡天湖村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周代,水晶,直径0.9,内径0.4厘米。体呈圆形,中有一穿,半透明状。
水晶珠打磨技术较粗糙,但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周代水晶,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价值。
[西周“ 父丁”铜卣] 1986年8月信阳县浉河港乡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西周,铜质。通高24.7,口径12.4,底径16 厘米。器底铸铭文:“ 父丁”三字。侈口、束颈、椭圆腹、圈足。颈饰整牛纹,中部有牛头系钮,腹饰目纹和四瓣花纹,还有4个菱形凸起。圈足外饰夔龙纹,头在中部凸起。提梁两端饰兽首,身饰单体夔纹。
“ 父丁”铜卣碧绿光滑,似翠如玉,特别是颈部饰的整牛纹,除故宫藏有一件商代整牛纹铜卣外,全国仅有此件西周整牛纹提梁卣,堪称国之瑰宝。
[西周“作父乙”铜角] 1986年8月信阳县浉河港乡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西周,铜质。通高28,流至尾端17.7厘米。盖内和腹壁各铸铭文一组,三行十字:“晨肇贮宝作父乙用彝, 册”。折沿、直腹、三角棱形足、有盖。腹饰扉棱和饕餮纹,云雷纹衬底,扳饰兽首纹,足外饰蕉叶蝉纹。盖顶饰桥形钮,并饰有扉棱和饕餮纹,云雷纹衬底。
“作父乙”铜角通体饰满纹饰,脱俗不凡,体形较大,文物专家称其为西周的“角王”。
[春秋“奚子”铜鼎] 1979年10月罗山县高店乡高店村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春秋,铜质。通高31.6,腹径29,口径26.7厘米。盖内和腹内各铸有一组铭文,盖内铭文:“佳奚子宿车作行鼎,子孙永宝万年无疆。”腹内铭文:“奚子宿作作行鼎,子孙永宝万年无疆自用”。 口、圆腹、圜底、三蹄足、附耳、有盖。器腹中部饰一周弦纹。盖中有一钮,盖缘有3个鸟头支块。
“奚子”铜鼎制作朴实大方,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春秋垂鳞纹贯耳铜壶] 1981年3月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钢铁厂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春秋,铜质。体呈圆形,束颈,鼓腹,平底,圈足。肩有两兽首贯耳。肩饰一周蟠龙纹,腹饰五组垂鳞纹。
垂鳞纹贯耳铜壶端庄、古朴,器身纹饰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
[春秋执把兽首铜盉] 1975年潢川县上油岗乡老李店村磨盘山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通高19.8,口径28厘米。春秋,铜质。方唇、短颈、广肩、圆腹兽首流、四夔足。流为短曲状兽首,饰满蟠螭纹,兽首扳。有盖,盖有一钮。通体素面。
执把兽首铜盉以素面为主,纹饰仅在流、鋬、足件装饰,却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效果。
[春秋“樊君”铜盆] 1978年2月信阳市浉河区五星乡平西大队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春秋,铜质。通高20、口径25.7、底径12.9厘米。器盖内铸铭文:“樊君夔用其吉金自作宝盆”11字。敞口、方唇、鼓腹、平底,腹颈间有两环耳。上下腹各铸蟠螭纹,腹间饰绳索纹一周,下腹的蟠螭纹间饰乳钉纹。有盖,盖有一握手,盖顶饰五组蟠螭纹,盖沿下铸有三只羊头形 扣。
“樊君”铜盆古朴端庄,为研究江淮间的器物造型提供了实物数据。
[春秋“伯亚臣”铜 ] 1975年潢川上油岗乡老李店村磨盘山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春秋,铜质。通高25.5 、口径20、底径60厘米。肩上铸有一周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黄孙须驺子白亚臣自作,用政,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子孙永宝是尚。”方唇、束颈、折肩、鼓腹、凹底。肩有二耳。
“伯亚臣”铜 朴实无华,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器型变化。
[春秋蝉纹管状玉饰件] 1983年4月光山宝县相寺上官岗砖瓦厂出土,现藏信阳市文物管理局。春秋,玉质,通长3.4、宽1厘米。体呈管状,刻蝉纹,有一穿。
蝉纹管状玉饰件雕刻细腻,有一只小蝉雕刻在方寸之间,体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
上一条:古代遗址──番国故城遗址
下一条: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