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7点至晚上11点,手机必须处于开机状态,并开通来电短信提醒功能。5小时内必须回复短信或电话。”这条规定既不是员工守则也不是好老公标准,而是出自一份研究生科研学习准则。
7月1日,大多数高校仍沉浸在繁忙紧张的期末考试中,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教授陈儒军把一篇名为《陈儒军研究生学习科研准则》的文章发布到科研人员聚集的科学网上。一文惊起千层浪,这份准则随即被网友评价为“严格到令人窒息”,甚至有人直呼“变态”,陈儒军本人也被人称作是“史上最严导师”。
这篇文章引起的争议到底有多大?用陈儒军本人的话说,“强烈反对的人达到60%”。不少研究生说这样管得太死、限制太多,“这跟给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有什么分别?”“这是雇佣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但也有支持者称赞陈儒军是负责任的好老师,要求严格是对学生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两天后,陈儒军在网上发布了《晒晒我指导研究生的成绩》一文,以此来回应争议,“我感到国内的研究生管理水平令人担忧。有不少导师抱怨学生不自觉学习,问题是作为导师你有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然而,争议并未停止,甚至愈演愈烈,一场有关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探讨也就此展开。
上一条:
聚焦:农村子女上大学难在哪儿?
下一条:
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仍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