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教育

听《赢在观念》有感

2014-04-24 11:12:42 来源:信阳日报作者: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汪俊杰

    在河南师范大学,我有幸聆听了河北保定学院王全乐教授《赢在观念——谈学生管理观念转变与方法创新》的讲座。王教授以其诙谐幽默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赢得了阵阵掌声。特别是王教授提出要依“法”管理,变教育“不许”为“许”的观念,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去探讨。

    王全乐,长期从事教师及校长培训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有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他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不许干什么”。在我们的学校里、教室里,为学生制定的校纪、班规太多,都是不许干什么。不许打架,不许骂人,不许看电视,不许乱跑,不许说话……这样的管理制度真的好吗?可是为什么打架的孩子越来越多?说脏话的孩子并没有减少?

    没了思维,没了创新,孩子叛逆的多了,变呆的多了,因为思维被禁锢了。人在紧张的时候往往说“不紧张,不紧张”,可越这么说越紧张,因为你头脑里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紧张”。你告诉孩子“不许打架、不许骂人、不许说话”,孩子头脑所接收到信息就是“打架、骂人、说话”,这样一来,孩子不叛逆、不变坏才怪。

    变“不许”为“许”是我们探讨的新课题,比如上课不想让孩子说话,你可以说:“你可以说话,但是要在下课后,操场上,交流时。”你不想让孩子乱跑,你可以说:“你可以跑,但要在操场上,体育课上,比赛时。”这样一来,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而且还能恢复孩子的天性,何乐而不为呢。“许”和“不许”仅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不许”是“堵”,是命令,是限制,没有从内心解决问题;“许”是“导”,是“药”,它能深入内心,而且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多研究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需要按照合理的、过分的、错误的种类进行分类,然后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合理的满足,过分的正确引导,错误的加以纠正,力争变“不许”为“许”。

    我们还应不断反思自己,反思班规,只有反思到位了,才能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

    同时,王全乐教授在阐述转变“师爱生”为“生爱师”这一观念时,特别提出了“我们所得到的学生的爱是自然所得还是志在必得?”这一反思性问题,并通过“最美丽的画”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表明每一个教师对学生爱师行为及时的肯定会给予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并倡导教师们在教学和管理中一定要对学生充满爱,从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努力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爱师机会。

编辑:zcm来源:信阳日报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