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失踪儿童问题的电影《亲爱的》热映后,在坊间引发了一股关注儿童救助热潮,也引起不少家长、学校更加关注重视如何让低龄孩子学会防范陌生人的问题。
如何把握安全教育尺度?
最近,家住西乡的王女士收到幼儿园一张要求监护人签名的通知单,内容为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严格接送制度等。王女士一打听,原来近期媒体报道了西乡街道某幼儿园在接放园时间,一名幼儿险些被陌生人带走的情况,引发了各幼儿园的重视。
这也让王女士意识到原来孩子被拐的事情是真切地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我平常也经常会跟孩子教育要防范陌生人。”不过,王女士也坦言不知道孩子是否真正听进去了。
三岁孩子的母亲于女士也表示,每次一出现有孩子被拐骗的新闻,她都又气又恨又担心,气的是家长没有好好照看孩子,恨骗子太可恶。“孩子小会有很多突发情况发生,家长们只能尽最大努力来减少这样的事件,同时也要灌输给孩子保护自己的意识。”
于女士说,自己会教孩子什么是危险哪些不能去做,如果走丢了自己要去找穿制服的警察叔叔,并告诉孩子家里地址,爸爸妈妈叫什么,做什么工作等等,重要的还有不能和家里以外的人走。孩子上幼儿园后,于女士觉得幼儿园的接送卡还是很有效,“这样老师家长都放心,也希望幼儿园能够在安全方面对儿童加以引导,家长都会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教育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低龄孩子防骗意识比较薄弱,很容易相信他人,避免孩子走失或被拐骗,不仅需要学校提高孩子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也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加以重视。
不过,低龄阶段的孩子本身就处在价值观认识观形成期,如果矫枉过正,是否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简单地将陌生人一概等同于坏人,从而对社会产生偏激不信任感?于女士就担忧不已,“教孩子防范陌生人也有个度,我觉得不好把握,说的太多,涉及的太多,他会不会认为社会上坏人很多很多,没有安全感?”
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心理教研员石红梅告诉记者,在安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应该占主导作用,父母要告诉孩子不可轻信陌生人,但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是坏人,不能给孩子太多概念化的东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判断标准不明确的话,容易将孩子弄糊涂,“好坏的标准要分清,要具体到每一个方法。比如讲好,如果妈妈有事不能接你,谁会去接你可以走,其他人坚决不可跟着走。”
另一资深教育人士则表示,家长要讲求教育的方式,可以用游戏、情景剧等形式,要把孩子当成朋友,用建议的方式跟他讲,问孩子在某种情景下会怎么做,然后再进行分析、引导、示范。
要营造“多管闲事”的社会氛围
家庭教育在引导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那么,学校又该如何保护孩子安全,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呢?
宝安区中英公学校监张坤生告诉记者,该校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安全教育,同时,学校也注重感恩教育,“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不能因噎废食,应该让孩子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让孩子的心理、社会认识能健康发展。”张坤生介绍,学校强调严格接送制度,“幼儿园有接送卡,学校老师和家长联系也是十分密切,年龄小的孩子,老师要送到家长手上。”
另一幼儿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园严格执行以人换卡、以卡换人的接送制度,杜绝无卡人员进入园内,并要求送幼儿时家长必须将孩子送到老师手中,不得让孩子背着书包自行入园,以此确保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安全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的结果。”张坤生表示,家长要抽时间多陪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同时,社会也应该形成公德氛围,当人们看到一个大人慌慌张张带着孩子走的时候,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大家应该‘多管一下闲事’,上前确认一下孩子与大人之间的关系,不给犯罪分子得逞的机会。只有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社会公德才会强大,才能给孩子更多的保障。”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