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民工的午餐
□东方今报记者 余超 实习生 王姝 冯超/文图
宜居信阳,沿河而建。对于建造这座城市的农民工来说,河两岸林立的农家饭庄,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堂。“味美价廉”的流动餐车,成了他们改善伙食的主要途径。
10月28日上午11点半,信阳市浉河岸边,一辆三轮餐车四周,农民工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大声说笑,露出在工地上少有的笑容。农民工的午餐开席了。
“饭要有‘油水’才能顶饿”
麻辣豆腐、土豆丝炒肉,龚厚松和妻子刘传香这顿午餐花费二十多元,算是较奢侈的了。
龚厚松和妻子来自湖北。三个月前,夫妻俩随老板来到信阳,在工地上装模板,一天工作十个小时左右,两人一个月最多可拿5000元工资,除去两千元左右的花销,剩余的寄给留守在家的两个孩子。
龚厚松说,几里外的生活区有员工食堂,不过“油少,都是肥肉”,伙计们就选择在这家流动餐车吃饭,“我们是按工作量计算工钱,干活累,饭要有‘油水’才能顶饿”。
“管饱就行”
几里外的工地生活区,食堂外或蹲或坐着六七位农民工。他们各自端着一个大碗,盛有米饭和少量饭菜。“今天是花菜炒肉,肉少一点,但是也够了,”来自驻马店的张东林说,“六元一份,米饭可以随便加,我们干活不讲究吃穿,管饱就行。”
一名师傅介绍,他们每天购买流动小车上的大饼当早餐,晚上和中午的饭菜一样。 “比起米饭,我更喜欢家乡的面食,”他说,“不过我们是跟着老板打工,老板去哪儿我们当然去哪儿,也没得选。”
“不受伤,一个月至少挣两三千”
员工宿舍是移动板房,一间可住六人。工人们更喜欢和老乡住在一起,抽空也会用乡音开个玩笑。
两周前,贵州的谯思伯因为工伤住院,刚回到工地没几天。宿舍里,老乡们端着饭碗一边吃一边陪他说话。
谯思伯说,如果不受伤,一个月至少挣两三千,这个工期结束就能寄钱给老家的妻儿了。“如果身体好,一天只休息五个小时,一个月能拿到一万块呢!”一位消瘦的小伙儿说完,收拾一下准备出工。
“还是媳妇最疼你”
吃过饭,几位农民工坐在花坛边,盘起腿玩手机。来自四川的程在明和妻子背靠着行道树休息,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家长里短。这是他们一天中难得的休闲时光。
妻子注意到他的嘴巴没有擦干净,伸手替他擦掉饭粒。旁边的老乡看到,打趣道:“还是媳妇最疼你!”程在明和妻子憨厚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