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海第一井(连载)——第1卷 第二章 发现油气苗(1)

2013-11-13 09:41:41 来源:创世中文网作者:付饶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第二章 发现油气苗(1)

    字数:6078

    钟文彦为海洋石油青年们讲的海上打第一口油井的故事,就从莺歌海开始。

    精卫填海、哪吒闹海、孙悟空借定海神针……古人关于海的想象,总是和神话联系在一起,为海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莺歌海”这个颇有诗意的名字也来源于海边景象的传说。据传,莺歌海岸边曾郁郁葱葱,飞鸟翔集。是什么鸟?有莺歌鸟、黄莺、八哥、鹦哥等几种说法。如今,莺歌不再,但这个名字却流传下来。

    莺歌海自古以来,就是渔港和盐田。渔民和盐工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世纪50年代,新生国家特有的蓬勃和朝气渗透于每个人的血液当中,渔民打起鱼、盐工晒起盐也显得格外有劲。

    50年代初,第一个“五年计划”施行,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找矿报矿运动”在神州大地展开。

    1954年夏季的一天,万里无云,莺歌海村的五位渔民乘坐一艘长7米的渔船,来到离莺歌海海岸一两公里的海面上,收取前一天打锚定置的渔网。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平时只需几分钟就拉起来的錨,费了几个小时还是拉不起来,一时间,大家云里雾里,摸不清状况。有人说:可能是网挂上了海里的石头。渔民曾汉隆从穿头走向船尾,来来回回,不停观察,忽然他发现,不远处的海水出现了一种奇妙的现象,——瓦蓝瓦蓝的海水不断翻腾,白色的泡沫如乒乓球般密麻麻地在辽阔蔚蓝的“赛台”上蹿跳,发出巨大的声响,气泡周围闪动着五颜六色的光环,还散发出浓烈的怪味。这些被“煮沸”的水面,足有一二十米长,一人多宽。

    曾汉隆想到了老一辈的渔民讲述的“张羽煮海”的传说。

    海龙王的女儿琼莲公主,因为听到樵夫张羽在岸边的笛声,心向往之,与他私定终身,却因此激怒了暴戾的海龙王,把琼莲公主关在了黑石牢。张羽拿着公主赠与的信物——冰蚕织就的鲛帕前去龙宫寻人,反被龙王施法变成礁石。一位云游至此的龙女仙姑被张羽和琼莲公主的爱情感动,将张羽化回人身,并给了他三件宝贝——银锅、金钱和铁杓。这三件宝贝各有用处:用铁杓把海水舀进银锅里,再把金钱放进水内去煮,银锅内的水煮干一分,海水就退十丈,煮干二分,海水就退二十丈,若把锅内的海水煮干,那么海水就干涸,龙王怕死,就一定会答应这门亲事。

    张羽来到海边依照吩咐做了,海水果然涌起了气泡,沸腾起来。龙王现身了,他同意了这门亲事。这时,一位仙人突然出现,告知仙俗二界,张羽和琼莲本为天上金童玉女投生。二人随他重归仙位。传说有了圆满的结局。

    我们知道,许多传说是劳动人民根据生活中观察到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而编成的。曾汉隆听到的这段传说,可能就是莺歌海旁的渔民,在打渔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而演绎的。据说一些渔民夜晚打渔时,还能看到更神奇的海景:海面上,靛蓝色的光斑闪闪烁烁,如萤火虫般在那儿旋舞飘飞,神秘而壮观。

    曾汉隆的锚,好不容易起来了,他回到莺歌海村,就把“海里冒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没想到像他这样看到过“海水冒泡”的老渔民还有不少。居然有几十人都见到过这种景象。后来渔人们就把这片“冒泡”的海域叫做“沸水石”,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又过了些日子,1956年的夏天,驻扎在莺歌海镇海嘴村的海军部队放了一场露天电影。远近的渔民就像过节一样,提着凳子从各个小村集中过来,足有上千人。

    放正片前,部队的放映员加放了一部名为《海上巴库》的苏联纪录片。巴库是苏联最大的油气田,《海上巴库》讲的是苏联在里海发现和开发石油的过程。片中出现了海水里冒气泡的镜头。电影解说词说道,这种往上冒的气泡,叫“油气苗”,提示着海里有石油。解说词话音刚落。台下的观众就炸开了。“嗐,这有啥稀奇的,我们沸水石冒的气泡比电影里的还要大!”,“难道我们的沸水石也会成为大油田?”

    当时,年轻的共和国为了解决能源问题,发动了全国群众“找油”、“报矿”。轰轰烈烈的运动放出了多颗卫星:“江西上饶发现大铜矿”、“广西自治区的横县,先后发现磷矿、铁矿、铜矿、钦铁砂矿、铅矿和锰矿等三十几种矿”……莺歌海盐场对渔民们看过电影的反应非常重视,将“莺歌海可能有油气苗”的消息报到了广东省、中央。

    于是,一份关于海南英歌海渔民报矿的报告很快送到了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手上,看到这份报告,何长工眼睛一亮,连连叫好。这份报告正印证了他的主张——只要突出了无产阶级政治,用毛主席思想武装了群众的头脑,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就会不是为名利而工作,而是以主人翁的态度自党干革命,为革命搞区测、普查工作,劲头就足,积极性就高,就能“深山立壮志,放眼看世界”,就敢“斗天、斗地”,创出人间奇迹来。

    何长工拿着这份报告,激动得满面通红,他一拳拍在桌子上,说:“这份报告写得好啊!一些所谓的学者,不理解突出政治的重大意义,不懂得:人的脑子里不是真空的,无产阶级思想不占领它,资产阶级思想就必然占领,不用无产阶极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处理事物,就要用资产阶极的,甚至是封建阶极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处理事物;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同一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解放前,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站在垄断资产阶极的立场上,到中国走一走、转一转,就评论什么‘中国贫油’。那时,受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极影响的一些中国地质学者,由于脱离实际,迷信‘洋人’,也往往随声附和,说我们这个矿也‘贫’,那个矿也‘贫’,甚至将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找到和开采过的矿产地也随便否定。现在地质条件基本未变,我们的群众们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通过历次政治运动,提高了阶级觉悟,从国家利益出发,找到了不少油田,我们要继续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不仅使我们地质队伍更加革命化,还要丰富地质科学理论,闯出我国地质工作的道路。”

    有了何长工的这一席话,地质部自然非常重视。1957年1月,广东省莺歌海盐场的一些工人找到了渔民曾汉隆家。他们拿着一个铁皮做的漏斗,漏斗的一端连着胶皮管,还拿着两个瓶子,其中一瓶中装着上好的白酒,他们是应地质部的委托,专程请曾汉隆帮忙取样的。其中一位工人对曾汉隆说:“老乡,听说您在附近海里发现了宝贝啊,我们国家现在很缺石油,如果您能帮我们找到海里的石油,您就立了大功啊!能在海里打出油来,党中央毛主席都会很高兴的!你能不能帮我们在海底把气泡取出来?这瓶白酒给你御寒、壮行!”原来,莺歌海虽处热带,但冬日的十几米深的海水还是有些许凉意,需要暖热了身子才好下海,况且工人们早已打听到了,曾汉隆是附近渔民中水性最好的,同时也是酒量最高的。20岁出头的曾汉隆看到来人,非常激动,二话不说,就准备带着地质队员们出海了。工人们对曾汉隆说:“汉隆,你为什么这么急啊?准备好了没呢?”曾汉隆爽快地回答:“为给党中央毛主席找到油,我可一天都不想耽误!”

    1月16日,曾汉隆领着地质队员们驾着渔船来到“沸水石”海域,在海边长大的曾汉隆自幼就会游泳、潜水,但拿着瓶子、管子、漏斗,从海底把气捞上来的操作对他来说还是头一遭。地质队员们已经在岸上详细地告诉了他“排水集气”法的要领,曾汉隆领会得很快。只见这个浑身黝黑的干瘦小伙拿着白酒瓶子一饮而尽,一股暖流从嘴里流到胃里,又从胃里传遍全身!地质队员们还没反应过来,曾汉隆就戴起一副防水镜,一个“鹞子翻身”,一猛子扎到海底,海上仅留下一朵小浪花。

    岸上的地质队员们焦急地等待着。这天阳光很好,海水也清澈。位于十几米深的海底的曾汉隆可以清晰看到这里的地形,他第一次细细地打量着:一块巨大的石面平铺着,洁白的细沙均匀地覆盖其上,一道裂缝出现在微微隆起的石面上,一些碎小的气泡就从裂缝中汇集、上升,变成大大的气泡……一切都像童话世界里的“水晶宫”。曾汉隆来不及陶醉,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把一端连着胶管的漏斗倒扣在气泡处,胶管另一端连得是倒扣的、注满海水的玻璃瓶。就像我们在中学时做的收集气体的实验,一会儿气体就充盈在玻璃瓶中,曾汉隆把玻璃瓶密封,带出了水面。我们中国人的第一瓶来自海底的气体样本,就由一位普通的年轻渔民收集而来。

    拿到渔船上的这瓶气体无色,但打开瓶口会闻到一股怪味,一位盐场工人在瓶口划着了一棵火柴,顿时瓶口燃起了蓝色的火焰。气体是可燃的!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海底有石油呢?工人们不清楚。但是有一点,石油是靠燃烧释放能量的,这里的气体也能燃烧。这也许是一个好消息!

    很快,曾汉隆等所描述的肉眼看到的海底地形,以及从海底收集的岩石标本、气体标本等资料被送往石油部和广东省盐业局。曾汉隆和盐场工人们那时并不知道,一场大规模的勘探即将展开!

    上面这些情景,钟文彦没有亲历。但他从旁人不止一次的叙述中,得知了故事的开端。这个开端离奇吗?它好像又合乎常理。这个开端平常吗?不,没有“报矿运动”,没有渔民们的敏锐观察、主动报矿,甚至没有哪部电影放映前的新闻片,也许我们海洋石油的起点就可能再晚十年八年。

    讲到这里,老人的叙述停顿了一段,他的思绪回到了北京。回顾着60多年前的那个晚上,一切都像刚刚发生的那样,让他记忆得如此清晰。

    1967春节前夕,寒风阵阵,石油部大楼庄严肃穆。

    28岁的钟文彦站在楼前,看着这座高大的建筑,心里忐忑起来。自从1951年部队转业后投身石油战线,尤其是参加了北京石油学院的进修后,石油部的大楼对于他来说,就是神圣的象征。本以为自己没什么机会踏入这神圣的殿堂了,谁知道,昨天的一个电话,又使他原本沉静的心波动起来。

    “小钟,石油办公室副主任唐克明天要和你谈谈,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放下电话,钟文彦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未婚妻梅宇霞端来一杯水,问道:“怎么了?”看着未婚妻温柔如水的眼睛,他心里却一沉,这一次,怕是春节前的婚期要延迟了。

    走进大楼,钟文彦找到唐主任的办公室,心情又忽然开始紧张起来,举起来的右手却怎么也敲不到门上。唐主任找我干什么呢?想到自己曾经在新四军三师七旅二〇团警卫战士时,唐主任已经任苏北解放区射阳县的县长了,心中不由的升起一股崇敬,那,该怎么问候唐主任呢。

    正在犹豫的时候,背后忽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咦,这不是老钟嘛?”钟文彦转过头,一个大脑袋映入他的眼帘,原来是与自己同在石油学院的老同学—张权。

    张权,与自己一同参加的石油学院的学习,不过,自己是部队转业出身,张权是大学生,还有留学俄罗斯学习石油勘验的经历。学习期间,钟文彦经就经常和张权一起讨论石油问题,虽然张权人长了个大脑袋,可脑袋里也确实装了不少知识,钟文彦喜欢这样的人,喜欢与这样的人交朋友。

    现在的张权已经在石油部任职了,看到他,钟文彦的心里轻轻的吐了一口气。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自己的来意。

    “哎,这有啥,你个枪林弹雨里出来的将军怕啥呀,我们唐主主任平易近人的很,不用紧张,我带你去。”说着,张权拉着钟文彦,敲开了石油办公室副主任唐克的门。

    此时的唐克手里正拿着一份来广东海南岛莺歌海勘测队群众报矿上来的一份资料,报告上说,群众发现了南海莺歌海海域有油气苗。刚刚拿到这份报告时,唐克心里是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中国的南海可能有一个大的油气田,紧张的是,这样重大的勘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去做。

    正在犹豫的时候,老部下、在北京石油学院担任教师的翁文波向他提到了钟文彦:“这家伙好学,石油学院里数他学得最认真,还是从部队里出来的,参加过战斗,胆子大,敢干,我觉得他行。让他试试吧。”

    于是,1967年的春节前夕。在石油部的大楼里,钟文彦和唐克第一次正式见了面。

    28岁的钟文彦身形高高大大,人却长得斯斯文文。虽然是从部队里出来的,但沉静谦逊的模样,还让人以为是个弱不禁风的大学生。

    见到钟文彦的第一眼,唐克就从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仲文彦谦逊有礼的模样,让唐克感觉这次没有找错人。可是,钟文彦到底有没有去进行石油勘探的能力,他还是决心要考考他。

    “小钟,石油、天然气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在哪里可以发现石油?”唐克抛出一个最基本的石油问题给他。

    钟文彦也没想到,从上次见到唐主任,当时还是唐县长的唐克,到如今已经有七八年的光景,岁月在自己身上发生了改变,也在唐主任身上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唐主任身上那种温和与睿智。

    唐主任找自己的来意,其实钟文彦已经猜到了几分,听到唐主任的这个问题,他心里更是确信,这次,一定有什么石油方面的工作要去做。想到自己的转业之后一心投身在石油工业的学习上,如今可以有机会将自己的所学所用付诸实践,心里又是一阵激动。对于唐主任的问题,更是信心百倍的张口答来:

    “石油、天然气都是亿万年前的生物遗体经过泥沙隔绝空气,并在细菌以及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根据油气成藏的理论,石油和天然气、水总是相伴相生的。生油层中的油可能运移到“圈闭”中,上面如果有“盖层”,石油就会储集下来。一般来说,根据密度的不同,一个“圈闭”就像由岩石构成的小房子,最下面一层分布着水,中间一层分布着油,最上面一层是气。“

    对于这些基本的石油原理问题,最初,刚刚转业来学习石油的钟文彦总是听得一头雾水,什么地壳运动,高温高压,什么油气成藏理论,一切都弄得他像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不过,他就是这有股倔劲儿,越是搞不懂的,越要搞懂,越是不明白的他越要弄清楚。于是,一有时间,他就拉着留洋回来的张权不放,这些石油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他一定一点的摸索中掌握的。想到这些,他心里开始默默的感谢张权。

    唐克满意的点点头,本来刚刚看到钟文彦的第一眼,他就很喜欢这个小伙子,现在这个小伙子有能这么清晰的把石油的基本问题表述出来,心里已经多了一份赞许。他先让钟文彦坐下,然后走回到桌子前,拿起那份既让人激动,又让人紧张的报告,递给了钟文彦。

    “最近,是广东省海南岛莺歌海盐场勘测队报上来一份报告,说群众发现了南海莺歌海海域有油气苗。如果真是油气苗,那说明我们国家的沿海大陆架含油远景比较乐观,石油勘探就可以从陆地走向海上。你是从离南海最近的茂名页岩油公司来培训的,石油部党组经过审慎考虑,对你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决定派你和地质技术员宋家胜去核实莺歌海的油气苗事宜。这个担子不轻啊。”唐克把手搭在钟文彦的肩上,轻轻地拍了两下,说到:

    “小钟,我相信你,你一定能不负众望。”

    走出石油部的大门,一场大雪过后,光秃秃的树枝上积聚着一层白雪,像是在冬日里盛开的鲜花,钟文彦紧紧地裹上围巾,耳畔还回响着刚才唐主任说过的话:“小钟,我相信你,你一定不负众望。”

    刚要走下台阶,背后忽然响起一声“钟文彦”,陌生的声音让他又定住脚步,难道石油部里还有以前的老同学?这时,从他的背后忽然走过来一个人,穿着一件灰色的大衣,头顶上顶着一个鸭舌帽,一双明亮的眼睛。一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色牙齿。像春风一样和煦。

    “你好,我是宋家胜。”他伸出了右手。

    钟文彦愣了一下,忽然想起,唐主任在布置任务时提到的那个地质技术员,还以为出发前才会见到的队友,这样忽然的出现,竟让他有点反应不过来。

    宋家胜笑了。他貌似料到了这样的出场会吓到钟文彦。“老钟同志你好,怎么被我这个队友吓到了?”

    钟文彦赶紧伸出了右手,早就听说宋家胜是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的大学生。建国初期,石油部派出一位大学生跟自己做队友,足见对这件事情的重视。钟文彦陡然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起来。

    而钟文彦与宋家胜的手握起来,这一握就是40年。(未完待续)

 

编辑:zjr来源:创世中文网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
热点推荐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