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南海第一井(连载)——第1卷 第二章 发现油气苗(2)

2013-11-14 09:41:41 来源:创世中文网作者:付饶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第1卷 第二章 发现油气苗(2)

    字数:4779

    第二天,办公室的同志同时帮助钟文彬和宋家胜开具了介绍信,借给他们放大镜、罗盘、照相机等考察设备。

    出发前,钟文彦的心情激动又忐忑。他打开墨绿色封面、上面有烫金的毛主席写的“长征”二字的日记本,开始写道:

    1957年2月6日大年初七晴北京

    今天是我命运的第二次转折。第一次算1952年转业,我结束了八年的军旅生涯,脱下军装,戴上铝盔,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今天,我刚参加了我们国家石油行业最高学府——北京石油学院的培训,就即将出发,到我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找油。

    跟我一起找矿的宋家胜同志,是1952年毕业的西北大学地质系的大学生。他对南方地区的地质油藏比较有研究。

    临行前,我们专门向石油学院的老前辈请教,并在地质部博物馆查找了几天资料,了解到海南岛主要由火成岩构成。这种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多见于板块交界地带的火山区。而在海南岛发现的新生代第三纪岩石、第四纪的褐煤也说明了这里具备形成石油、天然气的基本条件。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人定胜天”思想指引下,我对找到油充满希望!

    只是,宇霞不能和我同去,甚为遗憾。但愿莺歌海早传捷报,让我们两人早日见面。

    钟文彦写完这份日记,整理好行囊——其中属于自己的物件只有少数,大部分是找矿的用具,他和宋家胜就迈上了从北京到海南岛莺歌海村的3000多公里的漫长旅途。

    绿皮的火车是最快的,三天三夜,让钟文彦和宋家胜从北京到达了广州。

    一路上,刚毕业的宋家胜在钟文彦这位“老”同志面前却显得特别健谈。他好奇地打听着钟文彦的种种过去:“钟同志,听说您原来是连长呢!还在海南岛打过仗?”

    钟文彦听到“连长”这个词,看到没当过兵的宋家胜好奇的目光,兴趣“噌”一下就上来了,他开始对宋家胜讲起自己的戎马生涯:

    我所在的43军127师380团在1950年1月份到了雷州半岛,准备渡海解放海南。战友们大部分是北方人,都是“旱鸭子”,当时想要坐木船渡海,船工牺牲了没人摇橹怎么办,没人拉帆怎么办?我们就自己学习怎么样吊樯,怎么样掌舵。训练期间还伴随着海口的国民党飞机扫射、轰炸,到了4月份,我们就开始渡海,我们是第三批渡海的,编成一个个渡海先锋营,驾着渔人提供的舢舨或木船,打退国民党的兵舰,在敌人陆海空严密封锁下,抢渡四百多里,抵达了海口。

    短暂修整后,我带一个连,负责奔袭八所。没想到八所村已经有国民党的钢筋水泥碉堡,碉堡外面有铁丝网。部队登陆以后都是跑步上去的,炸药、爆破筒都没有,但我连已经进入到前沿阵地七八十米远处,随时准备随时发起冲锋。连里一个副排长梁瑞黄领了个冲锋枪跑上前去。我立刻命令司号员吹号,发起冲锋掩护他。梁瑞黄一脚就把铁丝网踹倒了,我这才发现海边都是沙子,国民党部队只不过把铁丝网的木桩插在沙子里而已,是“纸老虎”。我连很快把碉堡占领了,缴了敌人的两挺冲锋枪。不过,我们的伤亡也很重。我简单地把占领的碉堡巡查一下,马上归拢队伍,带了一个排去参加八所村的巷战。这里的战斗同样激烈,我们全歼八所村的敌人。这时我得到情报,一批国民党部队正在八所港码头登船逃窜。我命令队伍跑步到八所码头。一路上遇到的个别散兵,我们也不理会。在八所港码头我看到一艘载着国民党军队的铁皮货船刚刚起锚。我们立即用机关枪、步枪扫射,甲板都被子弹击出了火花,不过没有能够阻止这艘船逃窜。这时我决定寻找没有来得及上船的国民党部队。我带着部队顺着码头岸边跑,我用望远镜发现了留在沙滩上的一百多人一个团的国民党部队。这时他们知道大势已去。没有抵抗就缴械了。我向俘虏们宣布了共产党的俘虏政策。战斗结束,我军大获全胜,解放了海南岛。我所领导的连队荣获“英勇冲杀连”光荣称号,我个人荣立二等功,并晋升连长。

    想来七年前的这场战斗,就发生在与莺歌海镇所在的乐东县接壤的东方县。看来我和海南还是很有缘分的。听说我一些战友后来留在了海南岛参加建设。或许我有机会能见到他们……

    钟文彦打开了话匣子,就再也收不住。宋家胜则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跟着钟文彦一起经历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很快,两个人就消除了陌生感,好像早就认识的老朋友一般。

    看到钟文彦总拿出一张照片看了又看,宋家胜心里明白了七八分,称赞道:“这是嫂子吧!真漂亮!”钟文彦笑笑:“还不算你嫂子呢,我们本来约定了春节期间结婚。这不,组织上的任务要紧呐!”宋家胜立即说:“文彦兄,向你‘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学习!”钟文彦流露出一丝不舍:“因为我的原因推迟婚期,我欠宇霞的。”宋家胜问:“嫂子是做什么工作的呢?”钟文彦笑了:“说起来还是你同行呢!她在苏联留过学,学的是地质,回国后分到石油部做地质员。我们是组织介绍相识的。”“哦!”宋家胜一拍脑袋,“原来嫂子是梅宇霞师姐啊!我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她!苏联顶级专家斯纳尔斯基的高足,她毕业以后,拒绝了在苏联工作的好机会,执意回国做贡献,可真有志气!文彦兄好福气啊!”梅宇霞出国前也在西北大学念过书,所以宋家胜叫她“师姐”。钟文彦一听,原来自己和小宋还有这样的缘分,他更觉得跟宋家胜近了一层。宋家胜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跟钟文彦说:“您应该跟组织提一下,让宇霞师姐一起来就好了。这样一来,她既可以给咱们指导,你们没准还能在海南结婚呢。”钟文彦听了,心中一动,觉得在理,嘴上却说:“咱们什么都没弄出来呢,哪好跟组织提要求?再说了,海南岛环境挺恶劣,我舍不得宇霞受苦。”

    在两人的火热聊天中,火车上的三天过得很快。第三天晚上钟文彦、宋家胜到达广州后,才发觉一路颠簸已经让自己满身疲惫。“我们先找一家旅馆住下吧。”钟文彦建议,小宋点了点头。

    到了旅馆,钟文彦把公款和介绍信保放在了枕头下,和衣而睡。“这次出发前部里交待过保密纪律,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保护好!”钟文彦对宋家胜说。“您这样肯定保险”小宋笑着回答。

    这天夜里,公安人员来宾馆查房。看到钟文彦和宋家胜的房间,民警发现他们携带了不少现金,还有当时很罕见的相机,又带着罗盘、放大镜、钢卷尺等用具,又看见钟文彦和衣而眠的行为非常可疑,就不由分说,把他们当成了“特务”,戴上手铐,扭送到了派出所。一路上,钟文彦和宋家胜百般解释,可是公安局的那位同志就一句话:“老实点,到局里再说。”到了公安局,钟文彦和宋家胜被分别关在两间小房间里。一位民警对钟文彦说:“老实交代,你们是哪里的特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钟文彦只能对公安人员说:“同志,我们是来找矿的。不信,我们枕头下还有介绍信,您可以派人去取。”

    “要是玩花招,给我小心点!”民警像对待阶级敌人那样撂下一句话,就派人去取信了。

    过了半个多小时,取信的民警回来了,经过查验,他们很快得知了两人的身份,他们赶紧为钟文彦、宋家胜松了手铐,倒上热水:“同志,真是一个误会!请你们原谅!”

    钟文彦、宋家胜没想到,找矿还没开始,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折腾了一宿,觉也没睡。

    天一亮,钟文彦、宋家胜就来到广州市地质局查找海南岛的地质资料。让他失落的是,这里并没有比国家地质部更详细的有关海南岛的资料。他来到铁匠铺,打了一副陆地地质研究的工具——一只锤、一只凿,又到化学用品商店购买了玻璃瓶、橡胶管、漏斗和化验药品。这些同他们从北京带来的工作用品一起,用两个木箱子小心地装起来,带在身边。

    一天时间置办齐工具,两人就通过轮渡,第一次来到宝岛海南的海口市。这一天是1957年2月10日。很快,钟文彦和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工矿处接洽上了,工矿处安排了一名叫小龙的年轻人陪同两人考察。他们坐着客车沿着海南岛西海岸崎岖的土路颠簸了一整天,才在晚上抵达了莺歌海镇。

    倚着尖峰岭,傍着南海的莺歌海镇,周围没有能排注大量淡水的河流,海水不易稀释,含盐度极高,海水纯净度也高,且长年高温,全年无霜冻,是理想的晒盐场所。钟文彦抵达时,莺歌海镇正在动工修建当时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盐场———莺歌海盐场。

    除了盐业,这里的渔业也比较发达。但随着潮涨潮退,莺歌海海岸线经常发生变化,莺歌海便成了一个没有码头的渔港。一旦有船员要上岸下海,岸上渔民养的牛便派上用场,它们被套上板车,在沙滩和海水中来回奔忙,或为船上装卸渔货渔网,或为人充当跳板上下船的角色。

    “靠海吃海”,莺歌海镇终年的强风烈日最适合晒制干货。莺歌海渔人把不同海产品的渔汛期叫做“流水”。“海虾流水”到了的时候,便可以在镇上的大街小巷里看到晒在屋顶墙头和门前的一架架虾米,空气中弥漫着虾壳的咸腥气息。大个的干虾虽好,渔人们却不舍得自己享用。莺歌海镇的气候终年炎热,清淡解渴的稀饭自然成了居民的主食。细小如梳齿般的红色虾苗并着些小杂鱼,被胸前围着海蓝色围裙的渔妇们用石臼春了做成咸鲜惹味的虾酱,它是吃稀饭时的必备小菜。拳头大的小西瓜切成小块腌制成酸瓜仔,也是渔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初到莺歌海镇的钟文彦,被这座小镇迷住了,他不禁憧憬起了这里的未来——大油田的发现,将让这座渔港小镇变得繁华起来,告慰他牺牲的战友们,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宋家胜则是第一次来到海南岛这座岛屿。他对这里与北方迥异的气候非常惊讶,不住地后悔——他带来的过冬的衣服太多了。如果少带几件衣服,他可以多带几本书来。

    在小龙的安排下,钟文彦、宋家胜就在曾汉隆家住下。钟文彦顾不上舟车劳顿,请曾汉隆连夜领他到海边,他太渴望尽快探索这片未知的领域了!天上的银河与海面结为一体,繁星与海浪浪尖遥相呼应地闪烁,海浪有节奏地冲击着沙滩,发出雄壮的和声,海风吹拂着钟文彦的衣襟。从来没有见过海的钟文彦被大海“迷”住了。短暂的沉迷过后,钟文彦才发现渔民出海并没有码头,大家都是利用涨潮让自己的渔船顺利下海,夜间出海不是时候。于是,他将兴趣转移到了曾汉隆身上。这一晚,钟文彦第一次听了曾汉隆讲述前面那个令他终身难忘的故事。钟文彬和曾汉隆秉烛夜谈,虽然曾汉隆的海南口音很难懂,但当听到曾汉隆说出“气泡”、“沸腾”这些词,钟文彬满身的热血仿佛也随着沸腾起来:他对在这里找到油气的信心更满了!

    宋家胜没有跟着曾汉隆、钟文彦去看海。他刚从学校毕业,在曾汉隆家捧着英文的地质学著述一看就是一天。钟文彦想:“这个小伙子,不会是个本本主义吧”。

    宋家胜用行动打消了钟文彦的疑虑。第二天,钟文彦听说有一条渔船要出海,就立即到莺歌海盐场筹备处请求跟随这条渔船到海上考察。筹备处的领导和蔼地对钟文彦说:“小钟啊,你刚来这里,对环境还不够熟悉,海上浪大,我们也要对你的安全负责啊。还是过几天再去吧。”钟文彦纳了闷儿,他立即说:“我已经跟渔民了解了一些情况,现在去海上,就是为了验证这些情况;安全问题我会自己注意的,您给我配件救生衣,我觉得问题不大。”这位处领导还是不答应钟文彦的请求。钟文彦刚想追问,小龙为钟文彦解了围,他把钟文彦拉到一边,悄悄对他说:“领导也有苦衷啊。我们这里一些海域是军事禁区,外人入海要走审批程序。又怕您多心,没跟您讲这件事儿。”这时的宋家胜并不像钟文彦那样急,他得知没有办法到海上去,就约了小龙到岸边寻找“露头”。“露头”是地层、岩石和矿体露出地面的部分,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宋家胜和小龙戴着向当地渔民借的大斗笠,在炽热的阳光下,吹着湿黏的海风,时而用地质锤、地质凿除去海边岩石的风化表皮,寻找着石油“露头”的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一块几平方米的“露头”。宋家胜非常激动,因为这块“露头”是他之前在大陆从没有见过的灰褐色粉砂岩。粉砂岩一般只出现在热带地区。尤为可贵的是,这块粉砂岩上还有介壳类动物的化石,它的出现,证明了这里亿万年前曾经存在潟湖、湖泊、沼泽、河漫滩、三角洲或海盆地。而这些都是有利于石油、天然气产生的地质条件。露头上的裂缝在地质学上被称作“节理”,测量“节理”的走向有助于初步了解这里亿万年间地层的运动、沉积、风化的情况。宋家胜立即拿出罗盘,测量“节理”走向,并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记录下今天的发现,还为这块“露头”拍下照片。

编辑:zjr来源:创世中文网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
热点推荐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