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浩然
“磨剪子嘞,戗菜刀!”4月5日一大早,这一久违却又熟悉的吆喝声闯入了记者的耳鼓。
顺着这一长长的、略带口音的吆喝声找去,记者看到了数十年前熟悉的一幕:还是一样的长凳,一头卡着一块青色磨刀细石,凳腿旁吊着一个盛水的小铁罐,罐里放着一个磨刀蘸水用的刷子,里面插着根系着布条的竹筷,另一头固定着一个和凳子一样宽窄的扁铁框架,凳腿边挂着一个旧布袋,里面放着砂轮、铲子、一把小铁锤和一些碎布片,磨刀师傅坐在长凳上磨着刀。
记者来到这位磨刀师傅旁边,交谈中得知他姓史,只见史师傅接过刀后,先用较粗的砂轮片进行打磨,然后换成细轮片从刀的前锋磨到后锋,接着再用磨刀石对刀锋进行细磨,并且一边磨一边滴着水,不时还用大拇指试着刀口的锋利程度,很是细心。磨好一把刀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史师傅告诉记者,这样磨出的刀具才锋利。
当记者问史师傅,这一行当在我市的现状时,史师傅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了,干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了,再加上现在生产工具更新换代快,家中使用刀具的频率下降,据我所知,现在整个信阳市也就只有十多个像我这样走街串巷的磨刀匠了,磨一把刀5块钱,好点一天可以磨上个十几把,不好的时候一天也就只能磨一两把。”“既然不赚钱,那你为什么不转行呢?”记者问。“干了一辈子这营生,习惯了,虽然赚钱不多,但也能勉强糊口度日,转行我也不会干别的,总不能饿肚子吧!”史师傅回答。“您这手艺打算传下去吗?”记者又问。“干这活儿挣钱不多,谁愿意学?别说外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学。”史师傅顿了顿,又说:“这个行当消失是早晚的事。”史师傅神情有些怅然若失,语气充满了无奈。
望着史师傅远去的背影,住家户胡奶奶感叹道:“还有多少传统行当已灭失或正在灭失啊!也许几十年后,我们只能在文艺作品中见到传统手艺的身影了。”
上一条:谭家河乡严把“三违”整治关
下一条:这样的小区如何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