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新菊,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光彩促进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副会长,河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为人豁达,随和,干练。1997年被评为全国妇联五好家庭,12007年被评为中国妇女巾帼文明岗, 2009年被评为中国老区妇女之友奖。
改革开放,成就了一批农民企业家。芦新菊和丈夫张江平正是在富民政策的引导下,从经商、开小作坊到创办印染厂、纺织厂、橡胶机带公司等企业一步步走上富裕之路。他们创办的河北亨豪企业集团在1993年名列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按说,他们已经是富人了,而且他们完全有能力变得更富有。然而,一次会议使他们的发展之路发生了变化。
1994年,芦新菊夫妇参加了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在会上,为了配合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张江平等10位民营企业家发出了“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
首战大西南
1994年10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光彩事业赴贵州考察团,芦新菊夫妇随团对贵州毕节、安顺等地区进行了为期8天、行程1600多公里的扶贫考察。当芦新菊看到老区群众食不果腹、居不避雨的生活现状时,内心被深深地刺痛。他们回到河北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召开家庭会议。对家人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暂停两个新产品的开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贵州毕节的扶贫开发上,下定决心,“投资毕节,不求回报”,尽其所能为老区人民早日脱贫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1994年10月到1996年,芦新菊和张江平夫妇在贵州的项目投资近700万元,并从集团总部抽调了38名技术人员,创办了第一家机砖厂,同时开办了一家煤矿企业,而他们自己的集团却因停止开发两个新产品而损失了数百万元。除去投资办实业,她们还为贵州省织金县板桥乡建小学、修路无偿捐款30万元。芦新菊夫妇这种忘我的工作努力使当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进军“北大荒”
一提起“北大荒”,人们就会想到东北。然而,在燕赵大地上也有一个“北大荒”。芦新菊夫妇将光彩事业带到了这个“北大荒”——围场县张家湾乡。那是在1996年河北省光彩事业工作会上,他们了解到全省尚有40个贫困县,二人暗下决心:要为父老乡亲的脱贫做些实事。
他们开始对一些贫困县进行考察。当到达张家湾时,那里的环境与围场其他地方形成的鲜明对比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可是,改造这个“北大荒”谈何容易!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张家湾乡一万多亩沙地和坡地需要平整、灌溉、改土、种草、种树、防沙,整个工程的总投入需1700万元,而且需要两年才能见效。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利益是第一位的。按照经济规律,改造“北大荒”的项目应该“流产”。芦新菊以前也相信“牺牲”、“奉献”是不能和投资联系在一起的。但自从踏上光彩之路后,他们通过扶贫,践行“义利兼顾”,使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北大荒”已经披上了绿装,田成方、林成片、渠成网,农、林、牧、养、加工齐发展的现代化农庄正在形成,并带动附近7000多村民走向富裕。
让光彩事业走向世界
1999年,芦新菊夫妇就曾经赴中非共和国考察过。在他们有了走出国门的想法后,张江平六赴中非考察项目。但是,走出国门到底不比国内,必须全身心投入到那里,但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国内的光彩事业。芦新菊看到了丈夫的忧虑,主动承担起国内的光彩事业。
2001年11月,亨豪集团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中非光彩矿业总公司正式投产。他们还关心和支持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解决当地3000多人就业的同时,还为当地培训技术人员1000多人,为当地修公路,捐赠物品,助办教育,把光彩事业的精神和理念带到了中非。光彩事业的精神和举动感动了中非人民。中非总统接见了张江平,对中国的光彩事业表示感谢。
誓将光彩事业进行到底
然而,2002年8月,张江平在中非不幸遭遇车祸遇难。
芦新菊在心理上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丈夫的突然辞世,留下了一个正在中非建设的“半拉子”工程;儿女刚刚参加工作,对那个庞大的企业缺乏全面的管理经验;国内的光彩事业等着进一步的开拓…… 躺在病床上的芦新菊在一刻不停地思索着:是收缩战线还是继续开拓?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无论做出哪一种选择都意味着巨大的付出。困难没有吓倒芦新菊。芦新菊做出决定:继续投身光彩事业!
2002年11月,芦新菊拖着病体,踏着冰雪,来到围场万头种猪繁殖场,与工作人员商讨发展规划。随后,她当选中华全国工商联执委,着力推进光彩事业。
芦新菊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重新整合集团下属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并积极寻找投资和合作伙伴,整个集团的经营业务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整顿好国内的企业后,芦新菊携女儿于2004年5月又飞往中非……
2 0 0 4年 10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访华期间专门会见了从事光彩事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芦新菊带着她的女儿参加了会见。此时的芦新菊已经完全从丈夫去世的阴影中走出,在与安南秘书长的交流中,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女企业家的风采。据不完全统计,亨豪集团共为国内外贫困地区、灾区、教育等捐助款物近九千万元。有人问芦新菊对光彩事业的理解,她说:“一个家、一个事业,尤其是光彩事业,不是光给钱就行,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持之以恒的产业扶贫事业。它需要一种奉献的、持久的精神,是长期性的事业,需要胆气、毅力、人力、物力。是光彩事业使我焕发光彩,它是我精神的支柱。”光彩事业已经与芦新菊的生命融在了一起,她为生在这个时代而骄傲,更为自己从事着一项光彩的事业而荣耀。
上一条:茅永红:助力百姓实现中国梦想
下一条:许淑清: 做义利并举的光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