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看到这首诗,立马想到重阳节又到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作为年轻人,不只是在节日里想到,而应该在生活的每一天,都思考并且行动着:如何让我们的爷辈、父辈们生活幸福并且天长地久。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已相继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倡导尊老敬老需要设立老人节,已成为大趋势。1989年,我国政府决定以本来就蕴含着惜老敬老内涵的重阳节为中国敬老节(老人节),使这一传统佳节又增添了新的内涵。中宣部等部委在《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说:重阳节应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重阳节是中华敬老节,可以同时是中华父亲节。尊老敬老,应从敬自己的老人开始,把爱心推及敬别人的老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参与,这样敬老节才不会有名无实。
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不仅合适,而且很有意义。因为老年是人生的晚秋,重阳节又是在秋果累累的最佳时节到来。晚秋是人们的黄金年龄段和事业丰收期。老年人经历了风霜雨雪的磨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阅历和知识,他们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的去世,等于一座图书馆的毁灭。”虽有点夸张,但不失为对年轻人的一种提醒。所以,尊老敬老,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社会责任。因此,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是有象征意义和启迪意义的。我们应当把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老的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敬老是中华传统美德。人都是要老的,尊老敬老,说到底,是尊自己、敬自己。老是一种光荣,是人生的升华,是一种自然的流程,我们大可不必怕老。老年的岁月,是人生的第二个青春,这个青春,比第一个青春更加美好。因为第一个青春,是幼稚的青春,而第二个青春则是成熟的青春。晚唐诗人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情调有点悲哀。时下有人改为“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只改了两字,则意味深长。因此,人们把老年称为“夕阳红”,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正满天”。
然而,一时一日尊敬老人不为尊敬,一生一世尊敬老人方为真正的孝敬。在《愚公移山》的故事里,老愚公挖山不止,并对智叟说,我死了儿子挖,儿子死了孙子挖,子子孙孙无穷尽。老愚公也曾经是一个孩子,老愚公老了还挖山不止,他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过去艰苦的环境造就了愚公,如今每天都生活在幸福怀抱里的我们,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为老人们问候一声、发封书信,就可为老人们盛饭夹菜、洗脚按摩……如此轻松之举,岂能落后于愚公?(李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