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报道之四
信阳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本报记者 韩嘉俊 尹小剑
信阳是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近600万,在这块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热土上,信阳在农村医疗和养老上先行先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3月6日,记者来到率先在全省探索并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罗山县和具有别墅式村级卫生室的平桥区采访。
新农保实现全覆盖
谈及新农保,今年83岁的罗山县龙山乡常岗村的韩庆中激动不已,“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能领到国家发放的养老金。”2009年6月1日,他与另外3798名60岁以上的老人领到了县里发放的第一批养老金。之后,他每月可领到111.3元。
当天,河南省副省长、时任信阳市委书记的王铁和信阳市委书记、时任信阳市长的郭瑞民亲自到罗山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信阳第一批养老金。
“四年前,我和老伴商量,一起各缴了15年保费3760元钱,这不,缴的费已经全收回来了,两人每月能领222.6元,钱虽然不是很多,但在农村,也够我们的生活开销了。”韩庆中说。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罗山开始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2009年入保的可选择“老办法”缴费,即每年缴250.7元或者334.3元,60岁后每月享受101.3元或者111.8元的原标准待遇;也可按“新办法”缴费,选择100元~500元五个档次缴费,按新标准计算待遇,由基础养老金60元加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2010年入保的,按照“新办法”缴费。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加10元。
前来罗山县龙山乡保障所给村民交纳参保金的龙山乡十里头村文书张春明告诉记者:“开始村民持观望态度,后来看得到了实惠,村民参保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年时间的见证,充分体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非常好的惠民政策。另外,罗山县在借鉴城市养老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农村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人日常在家庭中生活,同时得到社会服务支持的养老模式。因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存在很大区别,居家养老的‘低门槛’还被形象地称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罗山县龙山乡保障所所长成卫说。
信阳市农村改革试验办宣传科科长王军说,如今新农保在信阳已实现了全覆盖。
村级卫生室便民就医
平桥周畈村卫生室建成于2008年,上有采光天瓦,下有白瓷砖铺地,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2.3平方米,共花费15万元,是信阳市平桥区最早建成的“标准卫生室”之一,也是后来被广泛推广的“样本室”。走进室内,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健康教育室、药房,五室分开,院内还设有处理医疗垃圾的焚烧炉。在诊断室里,村医胡秀丽正忙着给病人看病。
“现在卫生室里一天平均接诊30多人,我们凌晨4点半就得起床,晚上11点半才能休息。”胡秀丽说。
2008年,信阳市平桥区政府出资600多万元,组织全区806名村医,分批到郑州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进行全脱产正规培训,两个月理论,一个半月临床实践。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是过去农民对看病贵的无奈打趣。“现在好了,有了新农合,医院就在家门口,看病方便还报销,真得感谢信阳市的领导给老百姓办的好事。”前来平桥区洋河镇陆庙村卫生室看病的老何说。
“自从实行了新农合,小病就到村卫生室看,直接刷卡,方便;大病全区范围内‘一证通’,当场报销60%,实惠,可以说是‘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老何向记者袒露。
据了解,发源于平桥区的村卫生室运行模式,已在信阳市3000多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另外,信阳还在全省率先探索出城乡大病救助模式,解决了城乡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患大病无钱医治的窘境。
“农村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关心的事,也是信阳推进农村改革的‘重头戏’。”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说,“我们突出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两个重点,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让群众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国家政协副主席、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曾说:“信阳农民比较幸运,提前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了。”是的,信阳农民老了有新农保,病了有新农合,还有方便就医的村级卫生室。信阳新农保的“罗山模式”和卫生室的“平桥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起到了示范借鉴作用。
(原载3月29日《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