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金印在民心——记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的事迹 ," /> 一方金印在民心——记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的事迹_信阳新闻网信阳要闻频道" />
当前位置: 信阳要闻

一方金印在民心——记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的事迹

2013-09-10 07:30:01 来源:河南日报作者: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咋样才能让干部不脱离群众?作为党委书记,吴金印深知仅靠口头上说说是不行的;即使按照要求执行一阵子,也很难持续下去。制度管根本,机制管全局,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落实。于是,在这次大会上,吴金印和唐庄镇干部一起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规矩。“四不”,就是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到村进厂不喝酒、不吃请;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四同”即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同吃,就是驻村干部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吃派饭,不准喝酒,吃了饭要交钱;同住,就是驻村干部不准住村委会,必须住到军烈属、五保户、困难户家里;同劳动,就是每个干部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年20个义务工;有事同群众商量,就是村里制定重大决策前,驻村干部要跟村民商量。

    唐庄镇党委还规定,每个镇干部要交10户农民朋友,其中必须有三分之二的穷朋友。吴金印解释说,人在难处盼亲人,困难群众是最需要帮助的,跟他们交朋友最能体现咱们的价值,我们应该多做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吴金印在大司马村偶然听到一个叫韩志明的村民的不幸遭遇。韩志明原来在外地一个煤矿上班,一次事故使他下肢瘫痪,成了残疾人。孩子尚小,一家人靠妻子一个人支撑着,日子很艰难,韩志明几次想到了死。得知这个情况,吴金印拉上村支部书记,说:“走,到他家瞧瞧。”

    来到韩志明家,吴金印坐到他的床沿儿上,握着他的手,仔细询问他的身体和家庭情况,说:“你放心,有党在,不会让你过不去。”然后,对韩志明的妻子说,好好照顾老韩,有啥困难给村里和镇里说。临走的时候,吴金印把身上的钱全部留给他们。第二天,吴金印又来了,带着救济款,带着自己家里的两袋面粉。

    过了几天,吴金印给韩志明送来一辆手摇三轮车。他看到韩志明家门前有一条四五米深、两米多宽的沟,就带领村里人填平了那条沟,并在他家门前修了一条直路。逢年过节,吴金印总要带些吃的用的到韩志明家慰问;每次从大司马村过,他总要拐到韩志明家里看看。

    吴金印经常对干部们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想叫群众真心拥护咱共产党,就得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不然的话,人家为啥要死心塌地跟着咱啊?共产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基层,老百姓就是从咱们的举动中去认识共产党的宗旨。咱们为群众办好事,就是维护党的形象。”

    有好的规矩,还得有监督机制。吴金印深晓此理,所以在制定了“四不”、“四同”规定以后,又制定了一整套检查监督措施:每逢单月,镇里派人到村里听取群众对干部的意见,问当地群众,某某在你们村住了没有,参加劳动没有,为群众办好事没有,是否有违纪行为,对这个干部有什么意见等;逢双月,让村党支部来镇党委汇报驻村干部的表现和群众对这个干部的反映;到年底,由群众和村党支部对驻村干部进行考评,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干部一律严肃处理。

    1995年的一天,有群众反映说,某位镇干部到他们村检查工作的时候喝了酒。吴金印在对此事进行调查落实之后,找到那位干部,问:“据群众反映你在村里喝酒了,可有这事?”

    “有……”

    “咱们的规定你还记得吗?”

    “记得。”

    “你说咋办?”吴金印满脸严肃。

    “我愿意接受处罚。”那位干部羞愧地低下了头。

    听说那位镇干部为了这事受处分,这个村的支部书记找到吴金印,替那位干部求情:“是俺请他喝了几盅,要处分就处分我。现在的干部到了下边哪有不吃不喝的?这算不上大问题,你就放过他这一回吧!”

    吴金印说:“我也知道现在社会上吃吃喝喝的现象比较普遍,可咱唐庄就是不兴这一套,就是不能容忍脱离群众的现象存在。你要是真的爱护我们干部的话,以后就不要请他们喝酒了。既然定了规矩,就得按规矩来,谁也不能例外。”

    不久,镇里召开机关干部大会,让那个干部在会上作了检查并罚款80元。这件事在全镇干部中震动很大,从此再未出现过类似事情。

    按制度办事,人际关系就变得单纯而清爽了。在唐庄镇,逢年过节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同志之间是不兴请客送礼的,连送一点土特产也不行。谁要是给他送礼,第一次,给你退回去;第二次,在镇机关干部大会上批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好风气,大家都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工作上。

    2007年,吴金印的母亲去世。他谁也没告诉,悄悄地办了丧事。乡亲们还是有人知晓了,一些乡邻送来礼金表示慰问,受过他帮助的人也纷纷前来表达心意。吴金印费了好大劲,把礼金逐个退回;实在退不了的,全部交给镇财政用于龙山治理。

    采访的时候,记者问到这事,吴金印感叹说,人啊,钱财多少是个够?够吃够用就行了。在物质上少一分欲望,心里头就多一分轻松和坦荡。当干部的,只有不存贪欲才能做到处事公正;你公正了,群众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拥护你。“还是那句话,”他说,“群众是最亮的镜子。我们应当经常拿群众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看我们是不是干净、是不是有好的形象!”

    在唐庄镇,群众就是干部的镜子。

    “一切为了群众,是干部的职责”

    吴金印深知,老百姓的心思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就是三条:有饭吃,有房住,有钱花。一句话,就是过上富裕的生活。他说:“啥叫联系群众?当干部的,把大伙领上致富路,才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为了让群众有饭吃,几十年来他造地不止,人们称他“造地书记”。

    为了造地,他在狮豹头的山沟里、河坡上搭起工棚住了8个寒暑。

    为了造地,他在十冬腊月跳进结冰的河水中垒石堰。

    为了造地,他累得晕倒在地,在工程抢险中险些被滚石砸死。

    在狮豹头,吴金印带领群众在乱石滚滚的河滩和荒沟野岭上造出了2400多亩旱涝保收田,解决了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

    吴金印调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之后,瞄上了镇子西北方向那10多公里长的后山沟和10多公里长的十里沟。1992年10月,他带领唐庄镇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锅碗瓢盆和劳动工具,在杂草丛生的后山沟安营扎寨,组织起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开动3000多台大小车辆和施工机械,连续奋战两个月,造出了1000多亩良田。第二年冬天,他们又在十里沟造田1000多亩。

    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唐庄段,占用耕地1420亩,开挖土石方约740万立方米,堆放这些土需要占用很多耕地。吴金印决定抓住这个机遇,用该工程剥离出来的耕作表层土在十里沟闸沟造田。经过200多天奋战,他们在这条荒沟里造出了1810亩良田。如今,全长11.8公里的金门沟造田工程也已启动,工程完成后可新增耕地2600亩。

    荒沟造田,荒山造田,复耕废弃窑场,复耕拆迁的村庄,这些年来,吴金印带领唐庄镇干部群众造地1.5万亩。与此同时,他们对全镇的荒山进行治理,在山坡上修筑鱼鳞坑以保住水土,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垒上石堰,将其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在造田治山的日子里,吴金印和唐庄镇干部吃住在四处漏风的工棚里,天不亮就起来搬石运土,抡锤打钎。2001年冬的一天,干了一天活的吴金印,夜里突然感到严重的腹疼。第二天,他发现尿液带血。医生建议他马上到大医院检查。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他没有惊动镇里的干部,只让儿子陪着他到外地做了手术。伤口刚刚愈合,他又马上回到工地,人们动情地说:“吴书记,你这样干,是在为俺老百姓拼命啊!”

    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如何让他们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过上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是吴金印一个新的梦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在唐庄镇的代庄、双兰、石屏、仁里屯等村搞新村规划,建成了一批别墅式农民新居。2000年,他们又制定了《唐庄镇村庄规划建设实施具体办法》,按高标准进行村庄综合整治。如今,唐庄镇85%的农户住进了新居。

    说起新型社区建设,四合社区的居民能讲出一长串故事。

    2005年,卫辉市行政区划调整,谷驼、张庄、靳湾、虎掌沟这四个国家级贫困村划归唐庄镇。这几个村,地处太行山区,缺水少电,交通不便,当地群众吃水难、吃粮难、走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娶媳妇难。划归唐庄镇的第二天,吴金印就安排人往这几个村送水,并亲自到群众家中探望。看到山里群众的生活境况,吴金印就跟大伙商量:能不能考虑搬下山去,在镇子附近交通便利、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建个新村?村民们激动地说:“吴书记,您是替俺办好事哩,俺听您的!”

    征得村民同意之后,吴金印又带着社区规划和住房图纸,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商量建房标准。从2008年开始,吴金印带领镇机关干部与群众一起动手建设四合社区。镇干部在建房工地上劳动是尽义务,村民出工却可以拿到工钱,用村民的话说就是“盖房挣钱,建我家园”。这是一个以别墅为主、功能合理、设施齐全的社区,设计标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落后。镇里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而且给每户建别墅的村民补助2.5万元。同时,让困难户、五保户和残疾人免费住进了社区公寓楼。

    那天,走在四合社区的感恩路上,71岁的村民王法对记者说:“你看这房子多好,你看这路多光,你看这路灯多亮,真跟做梦一样……”他说,入住社区那天,村民们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口号:“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吴书记!”

    对于城镇化建设,吴金印想得很深。他觉得,城镇化绝不仅仅是盖一些新楼让大家搬进去这么简单,关键是要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为此,唐庄镇做出规定,凡是因建厂、建社区、建公益事业等占地人均三分以上(含三分)的户,镇政府出资每人每年50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镇里还规定,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户,全家享受低保;现有土地人均三分以下(含三分)的农户,60周岁以上的老人和17岁以下的孩子享受低保;现有土地人均五分以下(含五分)的农户,60周岁以上的老人享受低保。同时保证每户一至三口至少有一人就业,四至六口至少有两人就业,七口以上至少有三人就业。镇里还通过贴息贷款、提供信息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农村社区居民成立了种植、养殖、运输等合作社,促进了居民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吴金印深知无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多年来他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带领群众奔富路的重要途径。上个世纪80年代末,唐庄镇大力发展“石头经济”,办起了100多家石砟厂、一家上规模的水泥厂和一批石灰窑,使西部山区群众迅速致富。当发现粉尘污染给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时,吴金印听从群众意见,决定关停污染严重的石砟厂和石灰窑。一些人想不通,感到心疼,吴金印就跟大家说:“咱发展经济还不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如果环境破坏了,就是给个金娃娃也不能抱,咱绝不能干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事情!”最终,他们将8家规模较大、环保达标的石头加工企业迁往深山区,其余的石砟厂、砖窑、石灰窑全部拆除。

    10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资5亿多元,在10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修筑了五纵五横10条高标准公路,铺设供水管网6.5万米,排水管网6万米,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座、小型变电站10多座,建设日供水1万吨的水厂2个、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西气东输的天然气辐射镇区各个厂矿和村庄,实现了路、水、电、气、通讯、绿化、美化等七通一平。同时,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跟踪服务等方面实行一站式、零障碍、心贴心服务。他们通过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建厂。

    2010年,为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在唐庄投资建厂,吴金印一次一次奔赴该集团总部所在地上海,诚恳地邀请他们到唐庄考察。一连几天,吴金印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两眼熬得通红。百威英博啤酒集团高层被吴金印的真情所打动,在综合评估各方面条件之后,决定把投资27亿元、年产啤酒100万吨的项目放在唐庄镇。该集团一位高管说,他们选择唐庄镇,除了这里的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备之外,主要是钦佩吴金印的人品和能力。

    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2011年2月20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决定要在3月19日举行唐庄项目奠基仪式。在短短28天内拉80多万立方米土方、平出600亩大的工地,这是连对方都感到难以完成的任务。吴金印动员全镇机关干部搬进工棚,展开工程大会战。几十辆铲车、推土机,几百辆大卡车日夜不停地工作,吴金印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在工程最紧要的几天里,他更是彻夜不眠,硬是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任务。该集团老总紧紧握住吴金印的手,说:“这是了不起的‘唐庄速度’,这是你们在百威历史上创造的奇迹!”

    接下来,世界500强北新建材来了,国内500强六和集团来了,国内最大的塑料薄膜项目银金达开工了。目前,唐庄产业集聚区引进企业30多家,2012年该集聚区内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3.8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在三至五年内,这个产业集聚区内的几家大型企业,产值合计将超过100亿元,税后财政收入将超过10亿元。

    在温康社区的马路边上,吴金印跟记者一板一眼地描绘着唐庄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环境生态化的前景。他说:“说一千道一万,谁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群众就愿意跟着谁。明白了这个理儿,我就想啊,一切为了群众,是干部的职责,只要群众还需要我,我就会一个劲儿地干下去,决不松劲儿……”

    今年8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唐庄镇西边的龙山。这里原本是一座荒山,如今漫山的鱼鳞坑像纷披的龙鳞,整座大山宛若栩栩如生的飞龙,600多万株树木已蔚然成林,置身其间,清风徐来,鸟语阵阵。

    在通往山顶的水泥路上,我们遇到了护林员李庆一和原德臣。他们是附近的村民,都60多岁了,听说我们是来采访吴金印的,就动情地讲起了“唐公山”的故事。

    这个龙山,从前是出了名的“老狼窝”,是吴金印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把这光秃秃的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大家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私下里谋划着要把这山命名为“吴公山”,以纪念吴书记的功德。今年6月下旬,他俩瞅准吴金印与镇干部外出学习的空当,悄悄找来工匠,赶在“七一”党的生日这天把“吴公山”这三个字刻在了龙山的山崖上。

    吴金印回来看到了,大恼,打听到是他们几个干的,就把他们狠狠地训了一顿,命令他们把那个“吴”字改成“唐”字。他说:“我吴金印有多大本事,敢贪这个功!难道这山是我一个人绿化的,这坡是我一个人改造的?咋能把功劳记到我一个人身上?如果一定要刻字纪念,那就应该写成‘唐公山’——‘唐公’就是唐庄公民、唐庄公众。”

    听着故事,我们不知不觉登临龙山之巅。放眼望去,天远地阔,沃野如锦,眼前的景象层层铺开,恍若一个连天接地的梦境——

    那一片铺向天边的浓绿,是新造田地上的玉米、大豆和芝麻吧。绿浪如海,滚滚滔滔,正与太行深处狮豹头山间大片大片水浇地里的庄稼遥相呼应,它们是在回忆和讲述那令人感念不已的温饱梦吗?

    在公路之间,在绿树丛中,在金色的阳光里,辉映着、站立着、扩展着的是一家一家工厂。它们在唐庄的土地上集结成产业集聚区,现代,耀眼,如同一片挺举的臂膀,高高地托起富裕而和谐的小康梦。

    是新型农村社区吗?是的。一个,两个,三个,无数个,连成片,它们背负着幼儿园、学校、医院、超市、敬老院、文化大院,正在大步追赶现代化的城区。这是一个正在演绎着的多姿多彩的城镇梦。

    而此刻,追梦的吴金印却沉默得像一位老农,正扛着他那从不离身的工具,沿着山路大步走着。这条路,通向乡村,通向工厂,通向社区,通向百姓的家门,通向一个无比绚丽的梦境,连接着太阳一样冉冉上升的中国梦……

 

编辑:刘远强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