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阳要闻

“新发现 新亮点”系列报道之信阳缘何双拥之花长盛不衰

2013-09-25 07:21:19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作者: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2008年1月,在我市遭受54年未遇的特大冰雪灾害的关键时刻,驻信部队主动请缨,累计紧急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8.2万人次,出动各类车辆2300余台次,先后清理积雪道路800多公里,搬运救灾物资5300余吨,转移群众3129人。2009年年初,我市遭受历史罕见旱情,驻信部队先后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15万余人次,动用车辆、发电机、水泵等抽水灌溉机械1.8万台次,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商城县双拥模范、70多岁的民间艺人曾昭堂自编自演拥政爱民小调唱道:“八月桂花遍地开,双拥创建花常开;军爱民,民拥军,老区一代传一代,如今处处放异彩。”

    互办实事 融合发展

    双拥共建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善变。

    我市是优抚大市,各类优抚对象总数居全省第一,人数30多万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5万余人。我市还是兵源大市,每年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近4000人。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双拥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对新的形势,我市把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结合起来,把以情双拥与依法双拥结合起来,把行政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市委有决定、人大有决议、政府有规定、政协有提案、驻案有公约、行业有制度,上下衔接、综合配套的“双拥”政策体系。2007年以来,我市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累计为无工作的随军家属发放补助费500余万元,这一做法不仅受到济南军区的通报表扬,而且在全省推广。

    近年来,我市以“互办实事”活动为抓手,合力唱响军民融合发展的新主题。从2007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军地互办实事工程,坚持每年在军地之间开展互办5件有影响的实事活动,坚持做到长效机制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双向关爱到位。几年来,军地双方互办了40余件实事,地方党委、政府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建设“拥军路”4条26公里、“拥军桥”2座,减免铺设通信和水电线路费用近800万元,培训军地两用人才6900余人次。驻信部队投入65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村卫生室、乡敬老院等38所(个),“爱民流动医院”下乡义务接诊3万多人次。

    为了提高“互办实事”的质量效果,我市在互办“五件实事”内容上切实做到围绕现实需求定项目,着眼长远发展定项目,立足自身优势定项目。几年来,先后有11个单位、26名个人受到军地联合表彰,济南军区和总政治部领导也给予了极高评价。《解放军报》、《中国双拥》等军地多家媒体、政工刊物相继大力宣传推广了我市军地互办实事活动经验做法,河南省“军地互办实事”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省军分区政治部以及我市相关部门正在总结提炼新时期的“大别山精神”。驻信官兵感叹说:“互办实事用真心,重温故乡暖,倍感亲人情。”我市干群自豪地说:“互办实事创佳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齐比翼。”外界普遍称赞说:“老区双拥水平高,互办实事起新潮。军地融洽为发展,与时俱进总在前。”

编辑:刘远强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