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阳要闻

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解析信阳道德模范群体现象之一

2013-10-30 09:02:06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作者: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发送短信 XYSJB 10658300 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在李涛的献血证上,清楚地记载着他第一次献血的时间:2000年9月6日,他还在小茴店工商所任市场管理员。当时单位号召大家义务献血,部队卫生员出身的李涛立即报名带头参加献血。没想到,他从此与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6年11月5日,当时在岗李店工商所工作的李涛,突然接到信阳市中心血站的电话。血站的工作人员讲:目前血站供血科血小板库存十分紧缺,有一名AB型血的患者病情严重,急需输注血小板,请示李涛紧急捐献血小板。李涛二话没说,便从50公里外的岗李店乡乘农用三轮车赶到息县县城,又坐上血站紧急调用的采血车赶到血站机彩室,捐献了两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血小板被紧急送到了临床,李涛回到息县时,已是深夜。也正是从那次起,李涛开始每月都捐献血小板。

    一个正常人体内一般有3500毫升至4000毫升的循环血液。李涛12年相当于献出了自身全部循环血液的十几倍,捐献血小板102个治疗量,可以用于102个病人的紧急抢救。如果全部用于大出血危重病人的抢救,李涛也已经挽救了几十人!

    “无偿献血不仅给了我健康的体魄,还有快乐的心灵。我捐出的只是可以再生的血液,而可挽救的是更多更需要的病人……”

    李涛用他殷殷的热血延续着他人的生命。他还是我市为数不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2年8月,国家相关规定出台,一人一月最多能献血2次,李涛就坚持每月捐献两次血小板,将自己“举手之劳的小事”做到了极致。

    助人是我们向善的表现形式。孔子曾感叹过:“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孔子说善人他不能看见了,能看见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可见,向善而为善,是一种很高的修为,成为善人,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了。老子的《道德经》说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个人的修行上,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在;与人交往时,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在待人处事方面,强调心存善意、善待他人。心怀善念,不仅是一种善良,也是一种智慧,因为“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人性向善的一面自会演绎人间大爱和天地良心,自会受到人们的力挺和追捧。

    助人让我们的力量更加强大。善是源于人心的力量,善是点燃光明的火种。王生瑜和李涛这些经年累月的助人善举会让我们这个社会的感动进一步深化、升华、延伸。这些扶助弱者的举动,会夯实社会道德的沃土,托举起整个社会向善的力量,并形成一种强大的氛围。诚如是,我们前进的脚步会更加矫健、坚强、有力。

    助人让我们的走向更加光明,王生瑜、李涛他们在平凡的人生轨迹上,给我们留下了灿烂和辉煌。他们身上穿透历史、穿透时间和空间的人格力量弥足珍贵,给信阳人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他们之所以如此受到推崇,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延续、传统文化的延伸及人性中“真、善、美”的升华。

    助人让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里飘出的每一缕芳香,都有我们曾经铲下那锹土的辛劳。如果我们身边有更多的王生瑜、李涛,我们的精神家园每一天都会枝繁叶茂,欣欣向荣。我们认同:看到善、弘扬善、舒展善,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要感谢、记住、崇敬王生瑜、李涛这些道德模范,更要珍惜他们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努力和他们一起,用我们内心向善的力量,共同撑起我们的精神家园。

 

编辑:刘远强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分享到:
0
猜您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