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2014年信阳市“两会”召开之际(下篇)
□本报记者 赵雪峰
光山县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土地银行”,浉河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林业银行”,罗山县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潢川县爱国村首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新县在全省第一个引进外资参与土地流转,平桥区的村卫生室、镇图书馆叫响全国……这是一块充满传奇色彩的红色土地,这是一方处处洋溢着农村改革发展试验的热土。土地瓶颈、金融瓶颈、农村养老保险瓶颈等束缚中国农村发展几千年的许多“瓶颈”都在大别山儿女的先行先试中迎刃而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第一”。
敢为人先、求变求新的气概,就是大别山人骨子里的精气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信阳老区的面貌才改天换地、日新月异!
敢为人先 求变求新
马年春节前夕,广袤的田野上传扬着粮食丰收的喜讯:在连续三年遭遇持续旱灾的情况下,2013年信阳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实现十连增,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市,固始县、息县、罗山县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4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5家。与此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全面启动, 平桥区郝堂村荣登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榜单,全市4个乡村成为全国1100个“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这一系列数字,不仅记录了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更见证了信阳干部群众敢闯敢试的精神风貌。
信阳是个农业大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使得这里的经济相对落后。要发展就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市委书记郭瑞民认为,信阳被确立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对我们来讲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我们一定要在继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强力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繁荣。
于是,以“突出制度创新,激发动力活力;突出群众主体,尊重首创精神;突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突出先行先试,坚持示范引领”为原则的信阳农村改革发展大戏在5年前的那个多彩的春天里拉开帷幕。2009年4月22日,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信阳市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
自此,我市农村改革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勇敢地闯、大胆地改、努力地试,各唱各的拿手戏,各打各的优势仗,精彩不断,亮点纷呈,在许多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培育了新亮点,创造了新经验,取得了新成效,产生了新影响。
在探索中,为保证农民的利益,我市在全省率先对农民的土地进行确权颁证,使得土地流转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既涌现出了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种粮大户,又催生了一批以家庭为主、经营几百亩土地的流转小户。
记者在被农业部确定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县”的罗山县采访时,该县农业局负责同志提起该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时说:“从经营模式来看,罗山县家庭农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一家庭农场型:完全靠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经营面积一般在10亩~500亩;一种是合作型家庭农场:通过两个以上家庭农场联合,发展连片规模经营,一般规模较大。如要按此标准注册,罗山县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约460家,总经营面积26.7万亩。”
我市首位注册家庭农场的潢川县川香家庭农场农场主张建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已经流转有几千亩的土地,除了传统的种植外,还种植了近500亩有机稻,这500亩有机稻主要靠我的家庭成员来管理。注册家庭农场是为了更好地种植我的‘有机稻’,创立有机米品牌,推广无污染绿色种植理念。”
“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田地闲置多,我把闲置的土地承包下来,收入就增加了。”平桥区胡店乡航梦家庭农场农场主汤天应说。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前提是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田”并成“大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市的土地流转呈现出流转面积趋向规模化、流转主题趋向多元化、流转过程趋向规范化、流转渠道趋向市场化等四个特点。截至目前,全市比较规范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有300多家,其中乡镇流转站200多个,基本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所、村有网点”三级流转体系。2013年,我市通过确权颁证、用好政策引导、建好服务平台,土地规模流转稳步推进。全市耕地流转458万亩,占总面积的53%;林地流转477万亩,占总面积的57%,土地流转基本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常态化。
有人形象地说,宛如“春天的故事”,土地流转“传”进了信阳万千劳动者的心里,众多的家庭式土地流转将会催生更多家庭农场的兴起。
“抱团”发展 春色满园
“茶叶还没长出来就卖掉了!”几年前,像这样的事,在信阳茶乡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如今,随着当地茶农越来越多地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过去的新闻变成了“家常便饭”。
在信阳毛尖的主产地浉河区,茶叶专业合作社有245家。仅设在该区浉河港乡的文新有机茶合作社,入社茶农就有3000多户,辐射带动茶园30万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目前,在全市165万农户中,像浉河港乡茶农一样成为合作社社员的有75万户。合作社内部由简单互助向多元合作深化,各专业合作社间开展横向与纵向联合,扩大了规模,增强了实力,拓展了市场。联合生产、合作经营、“抱团”发展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潢川县农民老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入合作社以前,一家几个人都围着那几亩田转。入社以后,我在合作社里一年还可以挣2万多元,加上国家的粮补,一年算下来,差不多有4万元。
“现在,不出息县,就能吃到地道的台湾风味特色名吃凤梨酥了;不出息县,还能吃到正宗的各种口味的过桥米线了。”年前在息县采访时,该县产业集聚区负责人在向记者介绍情况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